食蚊鱼幼苗怎么养,食蚊鱼人工怎么养殖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2-11-30 01:51:22

摇蚊幼虫

食蚊鱼为杂食性,其食物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藻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陆生昆虫的幼虫(水生性)或成虫(偶尔掉落水面并为食蚊鱼所摄食))、环节动物(如水蚓)、其他大型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卵或幼体、鱼类(小型鱼类个体、大型鱼类的卵或幼体)、两栖类(卵或幼体)(Arthington,1989;Arthington&Marshall,1999;Garcia-Berthou,1999 )。食蚊鱼的摄食活动主要发生在早晨和黄昏2个时间段。同样,食蚊鱼的空间生态位需求也较广泛,一旦基本环境因子得到满足,其分布就不受地形特征和其他水文特征的限制。

食蚊鱼的繁殖特性

外来种的繁殖特性对其在入侵地中的建群有很大作用,因此,成功的外来入侵种常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大量后代。食蚊鱼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入侵,其超强的繁殖能力无疑也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食蚊鱼的繁殖季节时间长,从春季中期至秋季中期均可进行繁殖活动,历时达半年之久,其中以夏季为其繁殖高峰期(Pyke,2005)。不同地区间食蚊鱼的繁殖时间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是由水温和光周期变化所引起的。研究发现水温16℃是食蚊鱼进行繁殖活动的最低需求,一旦水温达到该阈值或更高,食蚊鱼即可进行精子排放并与卵子受精。其次,食蚊鱼的初次性成熟年龄为0龄,即在孵化后的当年即可进行繁殖。受孕后的卵细胞在2~3周后即可孵出,而孵出后的幼体仅需1~2个月的时间即可达性成熟。

食蚊鱼幼苗怎么养,食蚊鱼人工怎么养殖(5)

食蚊鱼雌鱼产前可见明显黑色胎斑(图片来自360百科)

食蚊鱼为卵胎生,受孕后的雌性个体直至将幼体产出前不再重新受孕,但幼体产出后可再次受孕。食蚊鱼产一窝幼体总共耗时为3~4周(Tumer,1937);又由于其全年繁殖时间长达半年,因此,在理论上,食蚊鱼的成熟雌性个体在一个繁殖季节内的产窝数可达9窝Milton&Arthington, 1983 )。食蚊鱼每窝产出幼体数目不等,一般窝产5~100尾,最少可仅为1尾,而最多可达375尾(Galletal,1980;Trendall,1982;Brown-Peterson&Peterson1990)。

食蚊鱼在繁殖上还具有其他一些特性,以保证能够迅速进入繁殖状态并充分利用繁殖季节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其一,雌性个体的输卵管可存储精子并保持精子活性时间长达数月,甚至能度过非繁殖季节,从而利用一次交配而产多窝幼鱼(Krum-Holz,1948;Haynes,1993)。其二,在非繁殖季节,其雄性个体已形成的但未输出体外的成熟精子能存储在精巢之中;当下一繁殖季节到来时,该精子能保持活性并可受精(Fraileetal,1992 )。

食蚊鱼幼苗怎么养,食蚊鱼人工怎么养殖(6)

雄鱼臀鳍进化成交配器(图片来自360百科)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分布的食蚊鱼为2种,它们的原产地相同,分类地位相近,且具有极其相似的的外形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因此在过去一直作为单一物种处理;直到1988年才被确定为2个独立的物种,分别被命名为西部食蚊鱼和东部食蚊鱼(Wootenetal,1988)。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已经造成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严重下降、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了直接威胁,它已与动植物栖息地丧失和全球变化共同构成目前的全球环境的三大问题,其严重性暂处第二位,但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升至第一位。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关注却倍感棘手的问题,在中国也不例外。

食蚊鱼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入侵的?

食蚊鱼之所以已呈现全球性分布的格局,主要是因为人为的大量引种。人为有意引种也是生物入侵发生的三大途径(自然入侵、人为有意引种、人为无意引种)之一。自从20世纪初期人们认识到食蚊鱼具有喜食蚊子幼虫(孑孓)这一习性以来,该物种就被世界各国大量引种,以达到控制蚊子繁衍和疟疾(以蚊子为中间寄主)传播的目的。据考证,这种大量引种的起始时间约为1905年(Seale,1917;Pyke,2005 )。中国也不例外,食蚊鱼被有意引入中国台湾和大陆的时间分别为1911年和1924年(李振宇和解炎,2002)。此外,20世纪中后期,出于提高渔业产量的需要,中国云南省众多高原湖泊被大量引种;而食蚊鱼对这些高原湖泊的入侵当属人为无意引种的结果(杨君兴和陈银瑞,1995)。

大量研究结果都表明成功的外来入侵种的生态幅往往很宽,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广(Hertling&Lubke, 2000),对环境有较强的生态耐受性因而使得外来种在特定环境中能够获得对土著种的竞争优势,并成功入侵。

食蚊鱼对当地土著鱼类种有哪些影响呢?

外来入侵种能通过一系列的种间关系(如竞争、捕食、寄生和化感等)引起入侵地土著种的濒危或灭绝,从而严重降低了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就局部地区而言,如果进入的外来物种数量超过当地灭绝物种的数量,那么外来种入侵可能引起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上升;但是,就全球范围而言,生物入侵的发生必然会引起全球物种多样性的下降。

食蚊鱼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一般喜以个体较大且运动性较强的个体为食,从而改变水生群落原有的结构和动态。

食蚊鱼幼苗怎么养,食蚊鱼人工怎么养殖(7)

浅水域食蚊鱼

食蚊鱼能够对入侵土著鱼类构成哪些威胁?

(1)食蚊鱼种群的大量繁衍,引起了入侵地相关可利用资源的下降,从而降低了当地部分杂食性鱼类的种群数量。(与食蚊鱼具有相似的生态位,如中国的青鳉(李振宇和解炎2002)

(2)食蚊鱼由于体型小而无法直接捕食当地体型较大的土著鱼类,但它们能直接捕食这些土著鱼类的鱼卵或鱼苗,使得这些土著鱼类的种群无法正常维持,从而造成了这些物种的濒危甚至灭绝。如墨西哥的一种土著濒危鳉类(Myers, 1965;Schoenherr, 1981;Meffe, 1985 )。由于食蚊鱼的竞争作用、对卵和幼鱼的捕食作用或者二者的共同作用,而出现了明显的种群大小和生物量的下降,同时其种群增长率也明显降低。

(3)食蚊鱼具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能攻击体型更大的鱼类,撕咬它们的鳞片、鳍条或其他部位。一方面,其通过这种攻击性行为来获得更多资源,如食蚊鱼不仅能直接捕食新西兰一种土著黑泥鱼的卵和幼苗,还能够通过对成鱼的攻击性以获得更多资源从而获得对土著鱼类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鳞片对于鱼类来说具有防御病菌感染的作用,那么土著鱼类受到食蚊鱼的攻击并出现鳞片脱落的现象就有可能致使它们更容易感染病菌,从而机体死亡率也随之上升,如Michael等(2003)研究发现,土著雅罗鱼在食蚊鱼的捕食和攻击双重作用下出现了明显的种群减小(约1/3)的现象,但这种减小与个体受攻击后的鳞片脱落之间的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由此可见食蚊鱼是多么具有攻击性,这么大一条鱼都难逃被攻击。

食蚊鱼幼苗怎么养,食蚊鱼人工怎么养殖(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