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到来,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时。这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意味着万物开始进入收藏、归避寒冷的阶段。
立冬的由来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密切相关。在古代,人们发现当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天气开始明显变冷,动植物也开始准备过冬。因此,他们根据这一自然现象,将这一天定为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的“立”字,在古汉语中有建立、开始的意思,因此立冬就是冬季开始的意思。
此时,太阳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天文学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按照气候学划分,我国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
关于立冬的传说,各地流传着不同的版本。
其中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是关于白蛇和小青蛙的。传说每年立冬之夜,白蛇都会来到人间体验冬季的生活,并与她的小青蛙伴侣一同度过寒冷的冬季。
有一年,当他们在立冬之夜准备前往人间时,却遭遇了凶猛的雄鹰。雄鹰被白蛇的美丽吸引,决定劫持她。
在危急关头,小青蛙奋力跳跃,成功救出了白蛇。他们逃到了一座高山上,但白蛇的尾巴却被雄鹰的利爪抓伤。这时,白蛇流下的泪水凝结成了美丽的珍珠,并化作了令人心醉的雪花。自那以后,每年的立冬之夜,人们看到的第一场雪,都会想起这个动人的传说。
此外,立冬节气在农耕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会选择在这一天举行守冬祭祀活动,向天地神明、祖先等献上祭品,并祈求它们的保佑,以期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同时,立冬也标志着动物开始进入冬眠状态,人们也开始做好过冬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