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潜伏在林间枝头、墙岩角落的小虫也蠢蠢欲动,时不时冒出来在我们眼前遛一遛。
其中最让人两眼一黑的,当属蜘蛛。
根据统计,全球3.5%-6.1%的人口受蜘蛛恐惧症(指对蜘蛛极度或非理性的恐惧,是常见的动物恐惧症之一)影响——当他们看到蜘蛛后,甚至只是发现蜘蛛可能存在的迹象(例如蛛网),他们也会呼吸困难、心跳加速、嚎啕大哭,或是持续焦虑,严重者需靠药物缓解。
在美国的一项随机调查中,75%的受访者都表示,蜘蛛是自己最害怕的动物。
那么,这种恐惧,究竟源自何方?
刻在DNA里的恐惧?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认知和脑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观察性研究认为,人类对蜘蛛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原始反应。
研究人员向6个月大的婴儿展示了两组图片——其中一组是花朵,另一组则是与花朵颜色与外观都相似的蜘蛛。结果,在看到后者时,婴儿出现了更明显的瞳孔扩张反应(压力应激的表现)。
由此,研究者推断,人类对蜘蛛的恐惧是进化的结果。祖先们在遭遇毒蜘蛛的攻击或威胁后,觉得学会怕它对生存至关重要,故而通过遗传基因,将回避的本能传给了我们。
有趣的是,研究者后续又展示了熊、犀牛等被现代人认定为“猛兽”的图片,但面对它们,婴儿们显得“镇定”许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进化的角度而言,这些猛兽的存在时间还很短暂,研究者解释。相比之下,蜘蛛与人共存了4000~6000万年之久,人类有充足的时间去发展、建立起应对它的反应机制。
主要是后天习得
然而,以上结论仍具有一定推测性质。更多科学家认为,恐惧蜘蛛是后天习得的。
比如,美国昆虫学会曾对一批患有蜘蛛恐惧症的昆虫学家(是的,他们热爱昆虫,但害怕蜘蛛)展开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人都曾有过童年阴影——有人梦见自己被巨型蜘蛛吞食,有人被亲人朋友用蜘蛛恐吓过,还有人目睹蜘蛛卵在自己床上孵化......这些“创伤性”经历,一定程度造就了他们对昆虫和蜘蛛的“双标”态度。
而在另一项探索大家“为什么讨厌蜘蛛”的研究中,“腿太多”“经常突然出现”“移动方式飘忽不定”“移动速度快”等原因都包含其中。这也说明,大多数“恐蛛人士”对它是具备充分的后天认知的。
战胜恐惧,要直面恐惧?
想要战胜蜘蛛恐惧症,有可能吗?
有研究指出,让患者在无意识状态下,多看蜘蛛的照片,在一定程度上对克服恐惧有帮助。实在不敢,看些长相雷同的替代品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