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之所以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除了能给城市带来烟火味之外,还可以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了能够解决就业问题,让大家有赚钱的机会,国家在去年疫情稳定后提出了“地摊经济”。有了国家的支持,不少地区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去鼓励“地摊经济”,比如成都。
党报曾这样评价疫情后的地摊经济:放管得当,就能激活一池春水,就能提升民众的美好预期,就能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经济恢复更有热度。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有地摊商贩表示:“我没什么其他技能,又租不起门面,就摆摊卖水果。之前一直 打游击,收入不稳定,压力好大,现在心里踏实多了。”
想起去年,被隔离几个月的人们获得了出笼机会,看外面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随着各地对地摊经济的放开,人们见到什么都感觉是那么的好奇,一时间,摆地摊、逛地摊成为热词。不少地方的“地摊经济”出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热闹景象,其火爆程度堪比脱缰野马,甚至一度掀起全民摆摊的热潮,人们欢呼:城市的烟火味又回来了。
在那段时间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工资没8000,不如摆地摊,十年打工一场空,摆摊三年变富翁。不管是公务员,还是有正式工作的员工,都被这句话带了节奏,网络上很多人都在谈论上班的不如摆地摊的,部分人甚至有了辞职去摆地摊的冲动。在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能够看到花样繁多的地摊商贩,商品也是琳琅满目,只要你能想到的,基本上都能在地摊上找得到,什么卖衣服的、卖水果的、卖炸串的、卖玩具的、糖葫芦、炸鸡柳等等,在那一段时间,不少人不都表示,“地摊经济”或许就是下一个致富风口,甚至有部分实体店店主,为了抓住这个风口还直接将实体店关闭了,摆起了地摊。
只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地摊经济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曾经红极一时的地摊经济,如今已经基本销声匿迹,红火快,哑火也快。
红极一时的“地摊经济”,为何突然“哑火”了?背后三大原因值得深思。
首先,在很多人看来,地摊入门门槛非常低,似乎任何人都可以摆地摊,有些人甚至开着豪车摆地摊,不知道地摊收入够不够车油钱,这些人根本就不是为了养家糊口来摆摊的, 更像是一种“炫耀”,让很多人开始反感地摊经济。
其次,当人们对地摊的新鲜劲过了之后,开始回归理性,大家认识到地摊经济的钱并不好挣,摆地摊远远比想象的复杂很多。比如摆地摊卖什么,从哪里拿货比较划算,以及拿货的渠道,还有地摊商品同质化问题,自己如何能够吸引到消费者等。许多摆地摊的人发现,自己拿的货卖不掉。
最后,人们发现地摊经济带来很多负面问题,面对遍布大街小巷的地摊,有人开始担心占道经营影响交通,食品和环境卫生问题无法得到保证等。
从一些地摊经济的场景来看,有些地摊确实存在脏乱差等问题,地摊过后满目狼藉,污水横流,卫生确实差强人意,给城市管理带来隐患。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很多地方在放开地摊后,又收紧了对地摊的管控,城市管理者和摆地摊的矛盾难以让双方满意,地摊经营者又与城管开始了猫捉老鼠的的游戏,让很多摆地摊者逐渐丧失了摆地摊的兴趣,加之疫情后很多人开始有了新工作,地摊经济就逐渐“凉”了下来。
总结:
地摊经济的突然“哑火”,并不表示地摊经济消失了,而是因为地摊回归了理性管理,地摊经济在某段特殊时期,确实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理性之后,该管的一定要迅速地管起来,不能让地摊经济无序经营,更不能让地摊经济成为假冒劣质产品的集散地,否则,让地摊经济缺乏监管的发展,对实体店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地摊经济从去年的大热到如今的“哑火”,可以说是一堂生动的、现实版的经济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