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执笔 薛文春 钱关键
你对竹子的印象,该改改了。
以前,竹子是一道绿色风景、一个精神象征。
以后,竹子是一种替代塑料的新材料、一种低碳节能的新理念。
11月7日至8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主办的首届“以竹代塑”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开幕式上,中国政府和国际竹藤组织一起发布了《“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2023-2030)》,并解读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这是双方提出“以竹代塑”倡议一周年以来,首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国际会议。
放在全球塑料污染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这次会议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部分塑料制品会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作为替代塑料的竹子成为下一个“新风口”。
中国这一发展战略的转变,不仅给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还为餐饮、包装和新材料等行业开辟了一条新赛道。
这是个好“竹”意
什么是“以竹代塑”?圈内人普遍认同两种解释。
狭义讲,指原本用塑料制作的产品,现在改用竹子做,肉眼可以分辨出差别。比如,塑料勺子和竹勺子。
广义讲,指提取竹子主要成分,用化学手段让它变成另外一种工业材料,肉眼几乎看不出差别。比如,聚酯纤维衣服和竹纤维衣服。
不管哪种解释,“以竹代塑”只有一个目的:减少使用塑料品,减少环境污染。
“以竹代塑”倡议是去年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为应对塑料污染威胁提出的。
解释一下国际竹藤组织。它是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也是一家致力于竹藤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机构。成立26年以来,该组织成员国遍布全球50个国家,在国际竹藤事业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倡议一经提出,得到了国际竹藤组织成员国的积极响应。因为,除了合力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外,大家还看到了其中蕴含的重要机遇。
竹子是目前全世界普遍认同的、可以替代部分塑料的新材料。但是,竹林在全球分布情况并不均匀,绝大部分位于赤道附近。这也让部分发展中国家瞅准了发展机会。
国际竹藤组织全球政策官员艾博哈说,今年他们在50个成员国中挑选了越南、喀麦隆和巴西等6个国家做“以竹代塑”产业试点。
“通过与中国政府合作,我们向这些国家提供技术、知识和设备支持,帮他们参与并发展‘以竹代塑’产业。”艾博哈说,“以竹代塑”倡议正在走出中国,惠及全球。
实际上,作为全球竹业大国,中国这些年一直与世界分享着自己的竹产业先进技术,帮助他国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极端贫困等问题的能力。
像厄瓜多尔,中国为他们开设了4期国际培训班,约200多名高级官员和技术人员学习了竹子加工、竹产业可持续发展、灾后重建中的竹资源创新利用等相关知识。
在本次“以竹代塑”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政府和国际竹藤组织一起发布了《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2023-2030)》,提出六大行动目标、23项具体行动,从政策、科研、创新、市场到宣传,全力推动“以竹代塑”产业的快速发展。
当天还解读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初步建立“以竹代塑”产业体系。与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产品综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
“我们正在制定相关行业的国际标准。有了这些标准,‘以竹代塑’倡议在全球的推广和落地会更加顺畅。”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国际标准化组织竹藤技术委员会经理方长华说,中国正在积极发挥竹资源优势,与国际社会一道编织一个美好低碳梦。
企业纷纷抢滩布局
为何选竹子?因为和塑料比,竹子吸碳固碳能力强、速生、可再生、可降解。
在人类历史上,竹子是一种常见的原材料,常常被人们制作成各种器物。我们家里随手就可以找到几样,像竹筷子、竹凉席、竹椅子啥的。
但是,真正让竹子肩负起替代塑料使命的,还是欧美颁发限塑令,以及我国牵头提出“以竹代塑”倡议之后。
企业的鼻子最灵,他们早已嗅到了“商机”。这点从前不久举行的第16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上就能看出来。
共享联盟·义乌 吕斌 摄
今年主办方首次设置了“以竹代塑”竹产品展览专区,规模还不小。现场,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竹产地的130多家企业,集中展示了当前这一领域最新、最全、最热的产品和技术。
从简单的原材料代替,到精密的竹基复合材料,可谓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
记者注意到,目前“以竹代塑”应用场景主要涉及三个行业:日用品、工业制造和建材。其中,日用品占大头。
安吉是全国率先响应“以竹代塑”倡议的地方。展会上,该县几家龙头企业展示了竹刀叉勺等餐具,还带来了全竹纤维毛巾、竹纤维材料内衣、睡衣等新产品,现场围满了人。
安徽展区,安徽金竹生物基新材料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竹纤维空调滤芯,成本比聚丙烯无纺布加碳粉的空调滤芯少30%,产品畅销欧美和东南亚。
工业方面,江苏展厅的“竹自行车”最惹眼。它的车架用动模干式弯曲竹制品技术做成,是南京林业大学最新到科研成果。相比金属材料,这种材料制作自行车车身,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有人试骑了一圈回来问:“这车卖不卖?我想买。”
建材方面,为了减少木材的砍伐,南京林业大学研发的结构用竹集成材关键技术可以用来造房子。2016年在沙特建成的竹别墅就是用了这个技术,深受中东国家欢迎。
2020年,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到2025年,我国要完善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对不可降解塑料逐渐禁止、限制使用。
在国家“禁塑令”政策与“以竹代塑”倡议双重因素叠加下,这一新概念在资本市场迅速走红,比如裕同科技、山鹰国际、大胜达、双枪科技以及北交所上市公司龙竹科技等多主要上市公司纷纷入局。
作为A股主板市场竹制品第一股,双枪科技去年就进军“以竹代塑”产业,计划三年内收储100万亩竹林发展相关产业。
降成本,还是降成本
由于“以竹代塑”产业刚起步,仍然存在规模偏小、市场占有率低和认可度不高等问题。现在已经应用的三个行业中,日用品规模最大,其他两个行业很小。2021年,我国竹制日用品在宜家上的销量达到40%左右。
但是,日用品的客户认同度和接受度情况也面临着不小挑战,尤其是一次性外卖餐具方面,这种挑战更加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三大外卖平台每天可以产生订单超4000万单。这样,我们整个社会一年的外卖订单所产生的塑料垃圾就超过146亿份。更可怕的是,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刷新。
需求量这么大、消费频率这么高,也意味着价格不能高,成本越低,接受意愿越高。而一次性竹制品目前存在的“短板”就是成本高。
“等你的竹勺价格降到和塑料勺一样,我立马订3个集装箱。”
“塑料勺0.01元一个,竹勺0.1元一个,太贵用不起。”
记者在调研中,听到不少生产竹餐具的企业吐槽推广难。国外、国内客户拒绝的理由都出奇一致。大家认为,现在最棘手的任务就是降成本。
安吉竹海。共享联盟·安吉 夏鹏飞 摄
从一根竹子变成一款竹制品,大致要经过这么几个步骤:上山砍竹子、把竹子运下山、装车运到工厂、工厂开机器生产、打包出厂。每一道环节就是一部分成本。究竟应该从哪个环节降?政府和企业都在想办法。
在安吉县,记者看到新奇的一幕:用无人机把竹子吊下山。上下山一趟大概5~6分钟,每次能吊50~60斤竹子。
“这是我们的一种新尝试,目前还在试验阶段。”当地林业局干部说,现在竹子还是采用最原始的采伐方式,人工费少说也要400元~500元/天,还要加上运输费,工厂的原料成本就偏高了。
无人机到底能不能吊竹子,可能还需要时间检验,但是至少竹产区已经开始动脑筋了。
而对于那些以竹浆或者竹半成品为原料的企业,他们要做的就是努力靠近上游企业,尽可能缩短运输距离,从而降低成本。
贵州三迪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原来是一家生产半降解一次性餐具的企业。在国家限塑令和禁塑令以及国外的客户市场引导下,该公司在2018年投资进入了“以竹代塑”可降解产业。
据该企业负责人透露,他们正在与上游企业谈合作,在两个工厂之间接一条管道,竹浆原料可以从管道直接送到他们公司,能省下2/3的运输成本。
同样是做一次性餐具的企业,浙江山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直接选择了“单干”:收购了一家机械厂,按照自己的需求研发机器,生产工艺上,提升竹子使用率,降低成本。
该公司负责人聂忠平说,他也是两年前才进入这个行业,进来才发现,同行用的竹工机器都是木工机械改的。竹子和木头的结构完全不同,用生产木制品的机器做竹制品,导致竹子使用率非常低,成本增加。
“没有机械,我就自己研发。”聂忠平说,现在看来,这条路子是走对了。他们已经研发了30多种竹工类机械。主业卖竹餐具,副业卖机器,钱赚来继续搞研发创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