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的鱼怎么回事,洱海里的鱼为什么没人吃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4-28 15:40:13

3、整个60、70年代是洱海鱼种变化的第二个阶段。我国刚经历了粮食匮乏的历史时期,青海湖连续3年捕获了20万吨的湟鱼,拯救了当地数万人的生命。紧靠湖泊的区域大受启发,寻找生长迅速、产量高、经济效益优越的新鱼种,成了当地渔业部门极为重视的一件事情。

1961年洱海从外地水域正式引入了鳙鱼、鲢鱼、草鱼等常见鱼种,按照预想,以草鱼为代表的杂食性鱼及以鲢鳙为代表的滤食鱼,在洱海大水域里,缺少天敌、食物丰富,不出几年产量轻松达到几千斤。现实情况是,草鱼、鲢鳙数量并未有大幅增加,相反一些小体型鱼的数量却极速增长。

大理洱海的鱼怎么回事,洱海里的鱼为什么没人吃(5)

原来在引入鲢鳙时,鱼群里掺杂着麦穗鱼、鳑鲏、棒花鱼,这个不经意的举动却打乱了整个计划。这些小体型鱼混迹在国内大部分水域,以植物碎屑、藻类微生物为食,特别是喜欢吞食鱼卵。体积小、细长,穿梭在水草间隙游刃有余,而洱海水草丰富,恰似一个天然的产卵场。大鲤洱海四须鲃、大眼鲤等洱海土著鱼把鱼卵产在水草上后,大量麦穗蜂拥而至,疯狂蚕食。洱海土著鱼的幼卵减少,注定了今后是一个数量减少的趋势。

大理洱海的鱼怎么回事,洱海里的鱼为什么没人吃(6)

前文提到的知名鱼种大理裂腹鱼,也未能幸免。数据显示1973年大理裂腹鱼的产量不足15吨,等到到了1975年数量更是萎缩至0.5吨。现在已经很难发现大理裂腹鱼的痕迹,有些渔业组织连续数日,结合大理裂腹鱼的习性,有针对性地捕捞,也难发现它的踪迹,大理裂腹鱼在这场斗争中是一个失败者。

丰富的水草,水底沉淀了大量植物碎屑,麦穗鱼、鰕虎鱼这些不起眼的杂鱼竟然成了洱海的优势鱼种。鰕虎鱼的年差量一度达到1000多吨。但这时另一种霸占洱海的常见鱼——鲫鱼,正在悄然崛起,在80年代曾占据总产量的80%。

大理洱海的鱼怎么回事,洱海里的鱼为什么没人吃(7)

4、银鱼的“入侵”将土著鱼种推向深渊。与其说银鱼入侵,还不如说是洱海被银鱼的魅力吸引。太湖银鱼与白鱼、白虾合称“太湖三白”,其中银鱼凭借营养丰富、肉质鲜嫩的特点,位于三白的首位。70年代后,太湖捕获的绝大部分银鱼出口到日本,用来换取外汇。银鱼火爆一时,甚至出现2吨银鱼换下20吨粮食的故事。所以银鱼作为一款优异的经济性鱼种,自70年代末便开启了它的向外扩张之路。

银鱼在1983年进入滇池,接着迅速繁衍、移植,等到90年代初期云南绝大部分河流、湖泊水域都有银鱼,只是在有些水域,银鱼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在有些水域,也只能作为普通的一员汇入整个生物链之中。

大理洱海的鱼怎么回事,洱海里的鱼为什么没人吃(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