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一词的用法及禁忌,安康这个词能不能随便用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4-30 07:58:49

道教有完整系统的养生思想,有各种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安康道教的养生智慧与实践也极为丰富,值得现代人认真挖掘和研究。

道教是一个以现实人生为出发点的宗教,在追求得道成仙的终极目标过程中,致力于把现实世界建设成美好的人间仙境。道教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危难使自己延之久远,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自身能度己度人。所谓度己,就是贵生、乐生,通过修炼以求延年益寿乃至得道成仙;所谓度人,就是广结善缘济世利人。贵生、乐生就是对生活欲予以最大限度的肯定,就是对生命的最大限度的珍重。因而道教的养生思想源远流长。道教养生学是以生命为中心,并且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

道教养生理论的经典是《道德经》。《道德经》“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一直被奉为道家文化的精华。天地万物由自然而产生,亦由自然而运化,所以生长、收藏、治乱、安危、成败、兴衰、吉凶、祸福均属自然。老子在分析研究了宇宙各种事物的矛盾后,找出了人、地、天、道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原则,人之健康、病患、生命长短均与人之日常生活举止有自然之关系。老子认为要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人们须按“道”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虚静自守,包容一切,物我两忘,柔弱守中,处于无争、无为、无欲的状态,行无言之教,处无为之事。这些不仅提出了道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概括了中华文化关于做人的美德,也揭示了人类养生的要诀。人们若真正按“道”的要求修身养性,进入清净无为,顺乎自然的境界,就能海涵自然精气,滋心养身,延年益寿。

安康道教养生学基本尊奉的是老子《道德经》“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根本,人类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就一定要顺乎自然的变化规律。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先后产生了“性命双修”的内丹道派,调气学派,药养学派和食养学派。他们基于对衰老和寿夭原因的认识,在不断探索寻求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中,形成见解独具的不同观点,为安康人民防病健身、预防衰老、延年益寿、繁衍昌盛、社会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安康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紫阳真人的养生理念

清帝雍正对张伯端的《悟真篇》推崇备至。他在序中说:

“紫阳真人,作《悟真篇》以明元门秘要。复作《颂偈》等三十二篇,一一从性地演出西来最上一乘之妙旨,自叙云:此无上妙责之至道也,标为外集。审如是,真人止应专事元教,又何必旁及于宗说,且又何谓此为上?岂非以其超乎三界,真亦不立,故为悟真之外欤!真人云: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恶死悦生,亦难了悟。黄老悲其有贪者,乃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观乎斯言,则长生不死,另经八万劫,究是杨叶止啼,非为了义,信矣!若此事,虽超三界之外,仍不离乎一毛孔之中,特以不自了证,则非人所可代。学者将个无义味语,放在八识田中,奋起根本无用,发大疑情,猛利之间,纵丧身失命,亦不放舍,久之久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情识灭,并此无义味语,一时忘却,当下杂粉百碎,觌体纯真。此从上古德所谓:绝不相赚者!真人以华池神水,温养子珠、会三界于一身之后,能以金丹作无义味用,忽地翻身一掷,抛过太虚,脱体无依,随外自在,仙俊哉!大丈夫也!篇中言句,真彻了彻,真指妙圆,即禅门古法中如此自利利他,不可思议者,犹为希有!如禅师薛道光,皆皈依为弟子,不亦宜乎,刊示来今,使学无门者,知有真宗,学宗门者,知惟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焉。”

雍正推崇紫阳真人至要之外是性命双修的修道养生新理念。

张伯端在《青华秘文》(《道藏》第4册第370-371页)中说:“先就有形之中,乃因命而见性也;就无形之中寻有形之中乃因性而命也。先性固难,先命则有下手处。了命实关于性地。”《悟真直指》(藏外道书)第8册,第368页)也说:“古真云,性命必须双修,工夫还要两段。盖金丹之道,一修性一修命之道。修命之道,有作之道;修性之道,无为之道。有作之道,以术延命也;无为之道,以道全形也。……故金丹之道,必先有为,于后天中返先天,还我原来命宝;命宝到手,主宰由我,不为造化所移,于是抱元守一,行无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直超最上一乘之妙道矣。”在张伯端看来,由于人的存在既离不开性,也离不开命,是性与命的统一体,所以养生修道惟有性命双修方能健功;否则,只修性则命不能保,只修命则性无以存,都不能达到性命长存,得道成仙的目的,所以养生修道必须遵循性命双修的原则。

所谓修“性”修“命”,一般谓“性”即理性,修性即修心,亦指炼心神为“性”;“命”即生命,修命即求长生,亦指炼精气为“命”。张伯端认为修炼应先修“命”,“命之不存,性将焉附?”因而《悟真篇》自序中谓“先以修命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于道。夫修命之要,在乎金丹。”故《悟真篇》排列丹法次序,先以律诗十六首,绝句六十四首、词十二首讲命功。然后由命入性,以求本源真觉之性。张伯端爱气、尊神、重精的原则和性命双修的原则是道教重生思想的典型代表,在理论和方法上都绝然不同于其它的宗教。他强调的是人体生命的修炼,即形气(精气)的修炼,而且把人体生命的修炼放在与思想意识修炼同等的地位。这虽然在一方面冲淡了思想意识修炼的突出地位,但在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其修炼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医疗保健上的意义。

性命双修的方法,在内丹学兴起之前就已经有了普遍的运用。修命就是修形、炼气,保养身形,故大凡保精、护形、养气、行气之法都可归入修命的范畴。

性命双修学说认为命与性密切相关,不可分离,修命中有修性,修性中有修命,只是其有所偏重而已,没有绝对的只修命或只修性的方法。在具体的修道程序和方法上不同的道派也各不相同。内丹道派分南北两派,在性命修炼的先后主次上有明显差异。以张伯 端及其后学为代表的南宗主张先命后性,强调命功。基本程序包括:一、炼已筑基。此为入手功夫,调整自己的行为,回收外散的意识,达到精满气足神旺三全,为修炼提供条件。二、炼精化气。修炼元精以生发元气。正如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序》云:“炼精者炼元精。”三、炼气化神。是在炼精化气的基础上、将气神合炼,使气归入神中,而炼就纯阳之神,是合二为一的修炼阶段。四、炼神还虚。炼神还虚是最高级阶段,是依无为之法,行大定功夫,内观定照,乳哺温养,炼其纯阳之神性,以进入圆通无碍,出神入化之形神俱妙境界。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内丹修炼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强化精神意识对人的身体控制支配作用的过程。内丹修炼的目标就是使人体成为意识主宰下的统一体,意识可以达到对身体的完全控制。

医道融通与医药养生

“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葛洪语,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可见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之密切。安康民间流传“十道九医”,“医道通仙道”的说法,就形象地说明了道教有“尚医”的历史传统。医道两家在生死观上是相通的,有难解难分的“亲缘性”。以长生为信仰核心的道教义理,“道人宁施人,勿为人所施”的祖训及“功行双全”的宗教伦理,都是促成道教尚医的内在因素。

从安康历代留下的大量碑版、笔记、诗词中可以看到不少关于医道融通养生济世的生动记载。

1989年安康城兴安门附近汉墓中出土铜药臼一件,内有一小药杵,提供了古代捣药制剂的实物例证。紫阳县白马石汉墓中出土的药臼,有一朽坏炭化后仅留红色漆皮的木匣,内放丹砂和云母片,据考证与方士炼丹有关。

南北朝时期,安康人李迁哲,虽为赳赳武夫,攻城掠地,却精通黄岐之术。据《晋书本传》载,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李迁哲克取信州、留镇白帝,时因粮食匮乏,迁哲乃收葛根造粉以给之;兵士多染疾患,又亲自把诊采药制剂以治之。以此军中感之,人思效命,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大将军,进爵安康郡公。军旅之人尚能诊治救人,民间良医当更是活跃。牛僧儒《玄怪录》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说的是后梁大定年间(公元555-561)安康人刁俊朝的妻子巴妪,患了瘿瘤,大如数斛之囊,重不能行,“其家少长惧之,咸请远送岩穴”,让其自生自灭,其妻说:“吾此疾诚可憎恶,送之亦死,拆(割、切)之亦死,君当为我决拆之,看有何物?”于是刁俊朝便一刀割去,涂上凤凰山神给的灵膏,束以布帛,不久疱口愈合,病也好了。从此可以看出,南北朝时安康便有手术治疗瘿瘤的临床经验了,而山神是道教供奉的神,用中草药合成灵膏定是道士所为,这可能是安康有文字可考最早记述道医的故事。

安康史书方志、笔记小说、金石碑版中关于道医的记述颇多,兹摘录于后:

汉水又东迳魏兴郡之锡县城北,为白石滩县,故春秋之锡穴地也,……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发饵术,恒数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

——引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一道人年可九十而色不槁,问之,曰:“采桃实自给耳。”左右耳语曰:“道人颇丰积,余因戏之曰:“闻道人甚饶,可饷诸兵一飨乎?”曰:“非,都灶不具,食其它则可。”留宿明发,人具折供,二千人无漏者,归复召二人,则皆不知所往矣。

——引自乾隆《兴安府志·艺文》之刘阁《游香溪牛山记》

柯道士名和贵,性慷慨喜施,躯干魁伟,广眉修髯,发声如钟。……道士工吐纳之术,年逾九十貌若五十许人。

——引自郭焱昌《柯道士》(见《安康历代小说笔记选注》)

(鬼谷子)墓在云雾山中,相传先生隐处有废址,其铁棺尚存,周回奇花异卉,一本而五色者,大如碗。采茯苓者多见亡。系带其上以识之,随迷其处。有地约一亩,朝种暮收,一道人坐山数十年,赖以修真,后化去,遂失所在。

——引自康熙《石泉县志》

良既佐高祖定天下,封留侯。乃称曰:“良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导引轻身。

——引自乾隆《旬阳县志》

李志诚者,旬阳柳村铺人。寓百神洞,悟性命圭旨,善修养喜施,凡灾异辄预知。逢旱祷雨,每数日不食,得雨乃止。晚年丹成,先饮水以涤肠腑。因趺坐问其徒曰:“端否?”曰“端”,遂留偈而逝。时显灵异以医人疾,祷祝者相望于道。士人舁尸洞侧,与王道元之肉身并祀焉。

——引自(清)石玉山《百神洞》

一粒金丹下,千枝细叶通,

道人去来返,不复问樟公。

——刘应秋《赠观山道人》

汉上有癯仙,日行可万里,

鹖冠披氅衣,黄发而儿齿。

道人不记年,元会如畴昔,

懒问辟谷方,惟知煮白石。

——刘应秋《赠羽士》(引自《残蕉叶集》)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在安康道教发展史上,兼通医术的道教名士历代层出不穷。道教医学是一门带有鲜明道教色彩的中华传统医学流派。它熔生理治疗、心理治疗、精神信仰治疗于一炉,但并不排斥世俗医学。道医常将符咒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在神密氛围中强化心理治疗。道教医学强调理身、治心与医世的统一,特别是具体医学养生方术蕴含着许多极有价值的思想成分。

安康道医盛行不衰有其历史和逻辑的必然性。安康所处的汉水中上游地域曾是道教的发源地,古代巫术、秦汉神仙方士活动有着深厚的土壤。传统医学汲取了道家思想精华,医道两家有密不可分的“亲缘性”,为道医血肉相连奠定了基础。汉代道教“以医传道”的立宗创教模式为道门崇尚医药开了先河。安康自古称药乡,以医传教,借医弘道既有广泛的社会需求,群众基础,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基础。这就为道医畅行无阻大开方便之门。

道教尚医也有着自己的内在逻辑。这就是以“长生信仰”为特征的道教与医学在追求目标上有共通之处。维护生命延长生命是医道两家共同关心的研究课题,也是必须正视且要努力解决和超越的基本问题。日本学者吉元昭治曾说:“许多人出于对生的渴望而求助医学,出于对死的恐惧而信奉宗教。可见,医学与宗教的关系,就是这种渴望与恐惧的统一。”道医是医和宗教的统一,为了祛病强身,延年益寿,就成了人们通常求助的两条途径的合二而一,成为道教崇尚医药之风的根本原因和逻辑基础。

安康道教养生的丰富实践及禁忌

安康道教的养生实践十分丰富,除上述医学养生外还有服气养生,食疗养生,武术强身养生,房中养生及养生禁忌等。

安康道教奉行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认为养生即是修道。必须做到“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修道就是身心修养,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方法进行调整,使身心处于健康状态。

服气,也称食气,行气,是道教教徒常用的一种养生保健手段。《养性延命录》说:“气者,体之充也。”“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认为气是生命之本。安康道教流行多种内炼行气功法。炼神为主,以神领气,以气领形,依靠呼吸导引,闭息运气调动人体真气,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在服气内炼过程中配合导引、按摩,调利筋骨、流通营卫、宣导气血、扶正祛邪,可消未起之患,灭未病之疾。导引、调摄等养生修炼之法,均属于修命的方法。据清代嘉庆年间平利县武廷珍《养静山房集》载:“邑冠河冲虚观,有道长德清师,年九十有八,清朗健实如五十许人。余曾求问养静之方,师言导引保真而已。世有王乔、赤松仙术、修丹炼汞奇书,然皆无补于元真。苟有裨无本,惟在独卧床茵,自习不辍,所谓近取诸身,约法而功倍,行之日用,逸而可久,又何必伯山甫之神方,卫叔卿之异术耶”书中还详细记载了静作、呼吸、叩齿、拭眼、拭鼻、擦耳、摩面、摩腰、摩腹、耸肩等的具体做法,“待十件功完,口中津溢滋生,即用漱满,分作三咽,意其流入丹田,以养元真。”武廷珍记述的就是道家常用的服气,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

房中养生就是通过适度的房事生活来养生,反对强行禁欲和过度纵欲。要符合天地阴阳和合之道,不可放纵无度,要“节宣其道”,做到节欲保精以养生。

食疗也是安康道教养生的一大特色。食疗是利用食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包括食养和食治两方面的内容。食养是汲取食物营养来摄生保健,食治是食物配合药物祛病健身,促进病体康复,如药膳和药酒。安康历代道医在长期济世行医活动中,不仅发现食物具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而且还有抗老延龄的特效。因而食疗和食治一直被当作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清道光年间,张补山和陈仅联袂辑录的《救荒三策》由来鹿堂出版发行,成为安康饮食学和养生学的重要文献。书中收录安康一地可食可疗的植物100多种,并对产地、性味、附方等引经据典作了详尽的描述。如女贞:“炸熟,水浸去苦味,淘尽以五味调之,可食。”“女贞实,久服后发白再黑,返老还童,须以十月上巳日收,阴干用。”如松实,“七月取松实,过时即落,难收。去皮,捣如膏收之,每服鸡子大,酒调下,日三服。百日身轻。三百日,日行五百里,绝否。久服成仙,渴即饮水。”诸如此类的记载,以《本草纲目》、《农政全书》、《救荒本草》为参照,并深入实地考察,广泛收辑民间验方,考索疗效,关于植物名状皆用乡音俚语注之,内容翔实,文字朴实明了,确为写给平民老百姓的安康本草,极有实用价值。

药膳和药酒在安康道家和民间也很盛行,据《陕南美食》(巫其祥著)的记载就多达百余种。仅药粥就有莲肉粥、芡实粥、薏苡粥、胡桃粥、松仁粥、百合粥、佛手柑粥、枸杞粥等三十多种。以药治病,以粥扶正,比其它进补方法更为优越。酒是安康人民的传统饮料,据安康考古发现,安康的酿酒历史可上溯到两三千年以前。安康酒与道教有不解之缘。据《兴安府志》载:“郭尚灶,一名郭马儿,宋金州人。卖酒翠光台下,有吕道人(指吕洞宾,八仙之一)常饮肆中尚灶不取值数年。道人授药一丸,投龙窝水中即成酒,道人去,数年复来。道人携尚灶炼丹香溪,浴于锁金池中,从翠光台飞去。”可见安康道教徒不仅不戒酒,反而因酒得道成仙。酒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就有记述,用中药组方泡为药酒更有疗效。安康使用药酒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历代艺文和地方志乘也多有记载。

运动健身养生更是安康道教的优良传统。其中气功功法源远流长,流传最为广泛。气功分静功、动功和内功按摩3类。静功在练功时,肢体不进行主动运动,包括放松功、松静功、站桩功、吐纳功等。通过“外静内动”,“动中求静”,达到“自然调整”,“自然修复”壮体强身的作用;动功是有意识地进行肢体有套路的运动,“动中求静”,“外动内静”,以求壮体强身;内功按摩是在练功入静的基础上自然按摩,既可养生,又可防病。安康道教流传较广的静功有周天功、太极内功、真气运行功等,动功主要有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八段锦、鹤翔桩功等十多种。由于安康与道教圣地武当山甚近,武当派功法在安康尤为根深蒂固,深得真传。

安康道教养生还涉及诸多禁忌,诸如饮食起居禁忌,食疗食养禁忌,炼功禁忌,房中禁忌等等,这些禁忌或见之于碑刻、笔记、规约,或口口相传,成为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安康道教养生思想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博采众家养生精华于一炉,以内丹炼养为主,辅以医药养生,食疗、食养和存神、守一、导引、按摩、服气、胎息诸法及太极神功之类的动功强身健体,不但强调了养生方法以预防为主的思想,而且强调了身心相联,形神相合的生命整体思想,蕴含着安康道教对生命的深邃思考理念,是十分值得人们研究探讨的一种神奇文化现象,更具有现代实用的价值。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