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舍利子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尤其是佛教信徒,舍利子被视为佛、菩萨的舍身取义,也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今,不少寺庙都会展出一些舍利子供信徒朝拜膜拜,一些香港、台湾的寺庙甚至还会定期举办舍利子供佛事活动,吸引不少信徒前去参与。舍利子之所以备受推崇,除了与佛、菩萨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与高僧的功德息息相关,传说中功德越高的高僧,火化后留下的舍利子就越为珍贵。而舍利子的形成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神秘的话题,很多人都对此充满了好奇,那么,舍利子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舍利子形成的神秘面纱,看看科学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
一、舍利子形成的原理要想了解舍利子的形成,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舍利子。舍利,通俗来说就是指僧人火化后留下的结晶物,它包括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和法身舍利,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碎身舍利,也就是所谓的舍利子。据佛经记载,舍利子的形成是非常不易的,它需要借助高温才能够形成,而且形成的过程还非常的复杂。一般来说,舍利子的形成有三种说法,分别是结石说、温度说和饰物遗留说,而目前来看,比较被科学家所认同的是结石说。
根据结石说的解释,舍利子是由骨质在高温下*融化形成的,而在整个形成过程中,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火化,才能够形成坚硬的舍利子。而在火化的过程中,骨骼中的磷酸钙等矿物质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结晶,最终形成坚硬的结晶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舍利子。当然,要想形成好的舍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的形成还与火化的温度、时间等因素息息相关,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有可能形成坚硬且颗粒饱满的舍利子。
二、舍利子形成的神秘面纱虽然科学家已经对舍利子的形成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但是要想真正了解舍利子形成的神秘面纱,恐怕还需要从更加深层次的角度来进行探讨。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舍利子的颜色和形状似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大多数的舍利子都呈现出乳白色或者微微泛黄的颜色,并且外形呈现出圆润的颗粒状,非常的普通。但是,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舍利子,或许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发现。
其实,舍利子的颜色和形状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的舍利子可能呈现出深褐色,有的甚至还会带有斑斓的色彩,而在外形方面,有的舍利子可能会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看上去就像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十分的美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原来,舍利子的形成可能与高僧生前所受的影响有着莫大的关系,比如说,高僧生前所佩戴的饰品,也有可能会影响最终舍利子的颜色和形状。
据一些古籍记载,有的高僧在世的时候就会留下类似佛珠、佛牌等饰物,而这些饰物很可能会在火化的过程中,与舍利子形成的磷酸钙等矿物质发生作用,从而影响舍利子的最终形态。比如说,如果高僧生前所佩戴的饰品材质呈现出金黄色,那么形成的舍利子很可能也会呈现出类似的颜色,而如果饰品上还镶嵌了宝石,那么舍利子的形状可能会更加美丽。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想要证实这个说法,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