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失去了「音乐」会怎么样?有一条高赞回答是:就像吃菜不放盐。
音乐不只是带给人乐趣,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五音疗疾”的理论。
近日,两项新研究分别点赞音乐的健康好处。
《生命时报》结合新研究及专家观点,告诉你音乐是如何疗愈身心的,并推荐适配不同场景的音乐类型。
受访专家
南京大学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 王娜娟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博士 邱山虎
两项新研究给音乐“点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团队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音乐能帮助大脑保持敏锐度,并延缓其视听能力下降。
研究招募了3组参与者,分别是25名老年音乐家、25名老年非音乐家和24名年轻非音乐家。
其中,老年音乐家组均在23岁前学习乐器或声乐、受过32年以上音乐训练、近三年仍保持每天超过1小时的练习时间。
研究结果表明,老年音乐家区分音节的能力与年轻人不相上下,且优于老年非音乐家,从而证实长期音乐训练能增强言语知觉能力,使大脑更敏锐,并延缓大脑功能衰退。
无独有偶,另一项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从探究音乐类型的角度出发,揭示了音乐为何能促进学习和睡眠。
该研究由丹麦奥胡斯大学团队完成,通过分析数个适用于学习或助眠的音乐播放列表,发现这类音乐的共性为节奏缓慢、重复模式,类型以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和氛围音乐为主。
研究指出,这类音乐可以帮助镇定大脑,起到放松效果。另外,节奏缓慢的音乐还有助降低心率,让人更加专注,从而缓释压力。
音乐是如何疗愈身心的?据考古发掘出的音乐舞蹈图案,我国的音乐治疗可追溯至仰韶文化时期。
《黄帝内经》把五音归属于五行,并与五志(喜、怒、思、忧、恐)相关联,认为五音通过调节情绪变化,能影响与之相对应的五脏(脾、肺、肝、心、肾)功能。
现代研究中还发掘出音乐的多种好处:
1改善大脑记忆功能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一项研究发现,经常聆听古典音乐能促进大脑中掌管记忆和学习部位的基因活性,同时还能抑制一个同帕金森氏症相关联的风险基因活性。
不仅如此,听音乐还能调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的基因。
2帮助降低痛感和焦虑
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医学中心通过对20项定向研究分析后发现,术后听音乐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焦虑指数和疼痛感,这种效果可延续到术后8天。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发表的一项7年随访研究表明,每天听30分钟音乐,可以减轻心梗后的胸痛和焦虑,普通人听可以稳定心脏状况。
3提升运动能力
202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脏专家发表在知名期刊《运动与运动心理学》上的研究认为,音乐可以转移患者在康复运动痛苦中的注意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在音乐中可以坚持更长时间、更高强度的运动。
6个场景更适合放点音乐清代名家吴师机在《理论骈文》中有记载:“七情之为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要想最大化发挥音乐的作用,选择以下场景或许事半功倍:
起床时
轻音乐
相较于传统的闹铃声,可选择轻柔的音乐,或清脆的鸟叫声、细微的流水声等自然界声音叫自己起床。
尽量调小音量,在晨间逐渐唤醒大脑,减小起床压力。
工作间隙
纯音乐
日本有线电视广播公司USEN研究发现,工作间隙听10~20分钟电影背景音乐、钢琴曲等纯音乐,有助提高工作效率。
开车时
慢音乐
狭窄的车道、昏暗的光线、一眼望不到头的封闭隧道,常常让人神经紧绷。
实验对比慢节奏音乐《卡农》、快节奏音乐《克罗地亚狂想曲》、警笛和女声安全警告后发现:
- 听快节奏歌曲时,司机驾驶速度最快;
- 听舒缓音乐时,司机的速度明显放缓,表明驾驶者的感觉比较放松,精神压力较小。
吃饭时
悠扬音乐
对老年人来说,如果食欲不佳,不妨吃饭时来点音乐,帮助提高消化系统的植物神经兴奋点,从而起到增强食欲、促进消化的作用。
音乐对植物神经的刺激,可促使人体分泌各种激素、酶等物质,从而促进胆汁、唾液等消化液的分泌。
建议选择节奏比较舒缓、悠扬的音乐,对消化更有好处。
运动时
振奋音乐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奥卡纳根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运动时听振奋人心的音乐会使身体的疲劳度骤减。
与此同时,还能降低心跳加快和肌肉酸痛的不良感觉,即使对于平时不怎么锻炼的人也是如此。
入睡前
抒情音乐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睡前听音乐能帮助入睡困难的人更快进入梦乡,并提高睡眠质量。
这是因为听音乐改变了紧张情绪,放松紧绷的身体。此外,音乐还能掩盖环境中分散注意力的噪音。
对因焦虑或压力引起的失眠者来说,可以培养睡前听45分钟音乐的习惯,并把音量控制在40分贝以下,坚持1个月,就可能看到改变。▲
本期编辑:张宇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