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表现作用,音乐的表现方式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5-05 20:36:26

音乐活动能够激发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的感知、语言和思维能力。教师可尝试对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对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学习品质作出客观的评价。但是,幼儿园的实际评价情境是复杂的,教育者既要考虑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音乐领域教育的核心经验,还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此,音乐领域的幼儿发展评价是充满挑战的。

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联合北京市海淀区龙岗路幼儿园,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游戏情境中,开展了音乐领域的幼儿发展评价实践,试图通过“评价—反馈—调整”的循环,让评价结果反哺教师实践,最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以微量表为抓手,在音乐游戏中有目的地观察幼儿

在最初尝试对幼儿开展音乐领域的发展评价时,我们最困惑的就是观察什么、怎么观察。音乐领域的核心经验有很多,如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音乐的要素也有很多,如节奏、节拍、音准、音色等,幼儿的表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到底要观察哪几点?如何观察呢?为了在观察时能有一个抓手,我们参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大班幼儿发展目标及音乐领域关键经验,研制了本班幼儿音乐领域的发展评价微量表。微量表的一级指标是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其中音乐感知能力的二级指标包括幼儿对节奏、旋律、音色、速度等要素的感受,音乐表现能力的二级指标包括幼儿在音乐节奏、旋律、力度和风格等方面的表达和表现水平。

之后,我们设计了相应的游戏情境,与每一个二级指标的观察要点相对应,方便教师操作和观察。例如,针对“感知节奏”这一指标,我们设计了“节奏大师”游戏。教师可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观察到幼儿最真实的发展水平。接着,教师可以用三角、圆圈和星星符号,标注幼儿当前的水平。

有了这个微量表,我们开始尝试在班级的音乐区、教师组织的集体音乐活动和幼儿日常自发的音乐游戏中进行观察,记录下幼儿的表现。同时,我们还利用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参考微量表中的观察要点,有针对性地创设特定的音乐游戏情境和玩法,让幼儿在自然的游戏状态下,展现自己的音乐能力,这样教师也能高效地记录每一个幼儿的表现。

例如,在大班音乐游戏“游中华民族园”中,我们开展了对幼儿音乐风格的表现能力的观察。在蒙古族风格的音乐中,幼儿可以随音乐玩骑马游戏;在藏族音乐中,幼儿可以一起玩翻越金山的游戏。每完成一个游戏,幼儿都可以得到一张对应的任务卡片,集齐5张卡片即可获得奖励。音乐游戏的情境为幼儿提供了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可在游戏中细致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并进行全面的记录和分析。

在自主游戏中“一对一倾听”,支持幼儿自我评价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教师应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幼儿的优势和长处,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不片面追求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我们还设计了音乐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观察量表,关注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的专注程度和想象与创造力的发展。一级指标中包含兴趣、目标意识、注意力、专注力、坚持性和想象与创造力。在表格中,我们也列出了相应的观察要点,如在“兴趣”方面,有三个水平:犹豫不决或不愿意参与音乐活动;在教师引导或同伴带领下能够参与音乐活动;愿意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感到愉快。教师可观察和分析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用符号和文字作出评价。

我们在班级中积极开展音乐区的自主游戏,用最大程度的自由和最小程度的干预来“解放儿童”。例如,我们在班级的音乐区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包含乐器、服装、头饰、道具等,还鼓励幼儿打破区域限制,进行区域融合,幼儿可以在音乐游戏前,利用积木区的材料合作搭建“小舞台”,把自己的想象力转化为实践力,大胆地创设舞台情境,然后合作表演,自选音乐,自主游戏。教师只需在一旁默默观察,理解幼儿真实的想法、需求,看“幼儿做了什么”,进而支持幼儿。在观察中,教师主要关注幼儿的安全及情感需求、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幼儿与他人的互动、游戏计划的执行和学习品质。教师观察和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幼儿学习与发展信息,支持幼儿的发展。

游戏结束后,教师用“一对一倾听”的方式支持幼儿自我评价,鼓励每个幼儿在音乐游戏后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表征,并将自己的作品讲给教师听。教师在倾听的同时忠实地做好原话记录,并给幼儿复述、互相分享,不断促进幼儿的反思性学习。

让“一对一倾听”走向“亲子倾听”,发现幼儿闪光点

我们在幼儿发展评价中加入家长视角,让“一对一倾听”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家庭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也让家长在更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充分支持理解幼儿园的教育实践。

例如,跳跳在上小班和中班时都很活跃,经常与其他幼儿产生冲突,活动中也容易分心、走神。上大班后,跳跳妈妈经常找教师“诉苦”,表达自己内心的无助和不安,担心跳跳还会“惹麻烦”,而跳跳自己也经常说:“小朋友们不爱和我玩儿,因为我是‘坏孩子’。”

有一次,在音乐游戏中,我发现跳跳的节奏感非常好,随机听一首新的音乐,就可以轻松地用鼓敲出基本的节奏型,并且在打击乐大合奏中,也能保持自己的稳定拍,展现出了不凡的音乐能力。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能否抓住这一点,帮跳跳建立起自信心呢?于是,我大胆地请跳跳当“小小指挥家”,手拿指挥棒,指导全体幼儿完成了一次打击乐活动,效果非常好,我还把视频发给了跳跳妈妈,鼓励家长倾听跳跳的内心想法,帮助家长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建立起对孩子的信心和积极期待,多鼓励孩子。果然,经过一个学期的鼓励与支持,跳跳变成了自信、积极的孩子,大家都看到了他的进步。

由此可见,“亲子倾听”能让家长更加清晰地见证孩子的发展,能让家长抽出时间,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想法。

从幼儿发展角度分析评价结果,为调整教学提供依据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倾听、记录等内容,可以让幼儿的思维过程清晰可见,这是我们开展过程性评价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得出的评价结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态、学习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主动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和策略能不能支持幼儿的学习向纵深发展,是不是满足了幼儿的需要,是不是照顾了全体幼儿,这有利于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调整教学实践。

例如,在音乐游戏中,幼儿在合拍表现《小白船》中的四三拍时出现了困难。教师分析认为,第一,可能是幼儿缺乏聆听的经验。大部分教师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较少使用四三拍音乐。因此,教师可以调整音乐教育方案,在生活环节和教育活动中多播放四三拍音乐,慢慢给幼儿渗透四三拍“强弱弱”的拍感。第二,幼儿的“聆听”与“表现”之间没有建立起联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用四三拍专门设计几个音乐游戏,有了稳定节奏型和游戏角色的支持,幼儿会对四三拍音乐更感兴趣。第三,可能与幼儿节奏感发展的规律有关。幼儿在3—4岁时可以通过身体动作获得稳定节拍感,4—5岁时可以通过快与慢懂得配合理解节拍,5—6岁时才能够理解歌曲的节奏型,独立完成快慢节拍的转换。因此,在实际的评价中,教师要注意幼儿之间的年龄差,也要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做到个性化评价。

总之,游戏情境下的幼儿发展评价需要教师尊重个体差异,为幼儿搭建自我表现的舞台,帮助家长更客观深入地了解幼儿,为幼儿的长期发展储备能量。在教师眼中,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每个幼儿都应是成功的学习者。

(作者乌哲丽坤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龙岗路幼儿园,曾婉单位系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21日第3版

作者:乌哲丽坤 曾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