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9月5日晚间,腾讯公益平台接到用户投诉,称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下的“不要烫伤我的童年”公益项目在“99公益日”活动中,以“捐后报销”为名,将资金化整为零、组织多人多次进行违规套捐。
次日,腾讯宣布对该项目做出处理,暂停“不要烫伤我的童年”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筹款,并冻结“不要烫伤我的童年”项目在“99公益日”期间获得的由腾讯基金会提供的配捐和激励。
随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布声明,尊重腾讯公益对“不要烫伤我的童年”公益项目所采取的处理措施,并在事实查明前,同意暂停“不要烫伤我的童年”公益项目在99公益日期间的互联网筹款活动,该项目已募资金,由基金会财务账户封存暂管,待事实查明后依法依规处理。
今年是“99公益日”走过的第7个年头,此前曾因配捐过程中出现的机器刷单、大机构占优势等现象引发争议,今年有了“第三次分配”的加持,不仅从3天扩展为10天,新增9月5日“共同富裕”配捐日,将总激励金额提升至10亿元,还在配捐机制、产品功能、企业联动、公益基础建设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升级。
尽管事后多方调查显示,所谓套捐是项目捐赠人“明明(网名)”以自有资金“报销”的方式组织多人多次捐赠,并非项目工作人员所为,但此举在维护规则的公平和公正,以及维护公益慈善伦理方面,仍有正面意义。
小慈点评:
做公益难,做公益人更难,公益圈有着更强的道德洁癖。若连基本的规则都无法遵守,如何让捐赠者放心?完善的制度,透明的规则,公正的奖惩,以及严格的执行,才是公益出圈的第一步,否则只能沦为一场圈内人的自嗨。
相关报道:
《清华大学贾西津:如何捐出“好公益”》
《 “全面升级”的99公益日:有人积极抢滩,有人躺平围观》
8
林生斌陷“诈捐门”,诺而不捐追责难
新闻回放:
6月30日,杭州保姆纵火案受害人家属林生斌在悼念亡妻的微博中发布喜讯,宣布结婚生子。随后,前妻朱小贞哥哥发微博,语焉不详的叙述中,透着“人情凉薄”“人性向善而欺”“人走茶凉”等字眼,称“我妹留给二老的,也该凭你自己良心做个了结了”。
这些年,林生斌作为未亡人形象出现,其微博账号“老婆孩子在天堂”粉丝一度超过400万,随后利用妻儿的名字成立“潼臻一生”品牌,借助流量直播带货,赚得盆满钵满。
在舆情反噬之下,林生斌多年来打造的深情人设崩塌,引发全网攻击。更被扒出其在2017年的一次采访中作出承诺,拿到赔偿款将全部用来成立“潼臻一生”基金会,提升高层住宅防火减灾水平。他声称已委托好友和律师帮助筹建该公益基金,在通过政府有关部门核准审批前,谢绝任何方面的捐资,且初步考虑私募而非公募的模式,筹建该公益基金与“6•22火灾案”的善后处理没有关联,望社会各界充分理解。
然而,网友发现,这一承诺并未兑现,林生斌在深情人设崩塌后,又被质疑诈捐。而据林生斌的代理律师回忆,民事案件部分经法院调解结案后,林生斌曾就有关公益基金会设立审批、善款募集、基金会管理等事项数次向他咨询,“但对于林生斌个人而言,公益基金会的设立在审批上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未能达成所愿”。
对于这一回应,网友并不买账。有学者认为,如果林生斌承诺没有兑现,只能在道德上谴责他,但不能认定他的行为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诺而不捐”,“诺捐”首先要有捐赠协议,也就是存在具体接受捐赠的慈善组织或者其他接受捐赠的人,只有他们才有权利就“诺而不捐”依法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者提起诉讼。
在舆情之下,林生斌陷入沉默,之后,陆续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公布收到“潼臻一生”的退款。
小慈点评:
立人设,迟早是要崩的,但是如果法律对“诺而不捐”无能为力,仅靠道德谴责和约束,恐怕“诺而不捐”依然只是作为谈资而已,一次次地不了了之。
相关报道:
《未设立的基金会,与林生斌不得不答之疑》
《何巧女们诺而不捐,法律应如何追责?》
9
气候协定众口难调,
全球气候大会能够拯救气候危机吗?
新闻回放:
经过马拉松式的讨价还价,11月13日,197个国家参会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终于通过了《格拉斯哥气候协定》,同意将全球升温幅度限制在摄氏1.5度内。
尽管对于这个结果,环保组织并不认同,认为这一目标相对于“末日前夕”的气候危机而言太弱。但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1 排放差距报告》,在2030 年之前,全球需要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近一半,才能达到把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C以内的目标。
对于那些高度依赖煤电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碳排放中占比高的发达国家而言,这一目标也难以企及。因此,对于这个总体目标的具体表述,各方一直争持不下。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此次大会上提出了维护多边共识、聚焦务实行动、加速绿色转型三点建议,其中,“务实行动”是中国方案的关键词,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承诺用71年,美国承诺用43年,日本承诺用37年,而按照中国的承诺,只需30年。
小慈点评:
国际社会的气候行动从来不缺站台的和振臂高呼的,缺的一直是执行和实际效果。
相关报道:
《末日前夕最后一分钟,格拉斯哥气候大会都聊了什么?》
10
全年处置非法社会组织3463家,
屡禁不绝背后是无法可依
新闻回放:
今年3月20日~6月30日,民政部等18部委联合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为期3个多月的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
这次专项行动重点对五类非法社会组织开展打击整治:一是利用国家战略名义,在经济、文化、慈善等领域活动的非法社会组织,二是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或打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下属机构等名义,进行骗钱敛财等活动的非法社会组织,三是与合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勾连开展活动、鱼目混珠的非法社会组织,四是借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活动开展评选评奖活动的非法社会组织,五是开展伪健康类、伪国学类和神秘主义类活动,以及假借宗教旗号活动的非法社会组织。
经过3个月的专项行动,共取缔非法社会组织600家、劝散1448家、自行解散203家、引导登记544家、曝光111批次共1057个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并联合网信、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关停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和新媒体账号193个。
之后,打击非法社会组织转入常态化治理。据12月28日民政部公布数据,全年共处置非法社会组织3463个。
非法社会组织的共同特征是骗钱敛财、扰乱经济社会秩序。2018年,民政部会同公安部联合开展了为期9个月的集中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依法处置了非法社会组织1.4万余个。
然而,目前对于非法社会组织特别是其负责人的处罚,主要还是取缔、没收非法所得、罚款、拘留等,违法成本较低,法律震慑作用非常有限。也正因为如此,非法社会组织常常在强制解散后,换个牌子死灰复燃,大大增加打非工作的难度。
小慈点评:
非法社会组织屡禁不绝的背后,是治理模式的短板。如果不从根源上根除其滋生土壤,不从立法上加强打击力度,非法社会组织还是会不断出现。
相关报道:
《一场关于国学的骗局》
内容整理:贺斌
图片编辑:张旭
封面设计:谢文君
值班编辑:万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