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施瓦茨在著作叫《选择的悖论》中,提到了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生活不如意的状态,在生活和工作中缺乏选择,那么他的大脑就会形成一种防御机制,认为不管做什么,都绝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与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经提出过“习得性无助”理论不谋而合。
当人年龄大了以后,就会在生活中变得无比谨慎,认为什么也学不会,做什么都没用,陷入“习得性无助”的陷阱。
作为子女,我们一定要耐心鼓励我们的父母、长辈,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学会新事物,可以掌握新技能,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阴影。
前段时间,男子陪82岁母亲花样练球的新闻让我们很受感动:一位82岁的母亲在儿子的带动下坚持打了20年的网球。
虽然手脚不是很灵活,但和平球可以打上百个。
更难能可贵的是,母亲能用乒乓球的手柄端,和儿子互相顶球100多个,还能在打球时对答200多个国家首都。
因为儿子的鼓励,82岁的母亲没有封闭自己的心态,依然坚持打球锻炼。
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提高了晚年的生活质量,这无疑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日本老太太若宫雅子,也是在82岁高龄自学编程做游戏,成苹果最高龄App开发员。
2017年,宁波大学52岁的宿管大爷自学编程开发了一套宿舍管理系统,并设置了双重密码防止信息泄露;
成都82岁的老人俞性佑搭建族谱录入平台,让分散全国各地的亲友可以在线写族谱;
郑州的冯怀云老人退休后自学编程,并尝试自己编写小程序,用短短三天时间就开发出了一款“地铁问路”应用......
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年龄不是阻碍学习新事物的限制。
所以,作为子女,我们一定要耐心鼓励我们的父母,让他们去学他们想要学习的东西。
无论是学习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还是学习使用一项家用电器,学做一个新菜,学一项新运动.....点滴的进步足以让父母身心愉悦。
小的时候,父母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吃饭穿衣,教我们说话走路。
父母老了,正是我们反哺报恩的时候,用我们的耐心教父母学会他们喜欢的新事物,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这是我们为人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若宫雅子说过: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失去很多东西,你的丈夫,你的工作,你的头发,你的视力。但当你开始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不管是编程还是弹钢琴,这些都是一种加分,是一种激励。”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真心希望我们的父母都能在晚年拥有一项自己的爱好,成为他们生命黄昏的美好回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还有尽孝的机会,一定要记得陪陪父母,了解父母的需求,用细心和耐心,为父母的晚年存储一份幸福的回忆。
为人子女,也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
在这个过程中,希望我们早日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子女,希望我们成长的速度,能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