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分册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1篇 导 言
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1.1 复习笔记
1.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自从莱昂内尔·罗宾斯于1936年对经济学下了上述定义以来,这个定义就一直在英美等国教科书中占统治地位。
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2.关于个人做出决策的基本结论
由于一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所以经济学研究就应该从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开始: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人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在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增量的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只有当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他们的行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3.关于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基本结论
在人生旅途中,人们的许多决策不仅影响自己,而且还会影响其他人。以下三个原理是关于人们如何相互交易的: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贸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服务。与家庭一样,国家也能从相互贸易中获益。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种类更多的物品与服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在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利己引导着他们的决策,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并导致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单纯的市场调节经常会导致市场失灵,而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4.关于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基本结论
从讨论个人如何做出决策开始,然后考察人们如何相互交易,所有这些决策和相互交易共同组成了“经济”。最后三个原理涉及整体经济的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即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量的差别。一国的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增长率。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人们通常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交替关系,即降低通货膨胀会引起失业暂时增加,这种交替关系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价格调整缓慢。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权衡取舍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当政府减少货币量时,它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服务量。销售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对价格的变动作出完全的调整之前,货币量减少就暂时增加了失业。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稀缺性(scarcity)
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是无限的,满足这种*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
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efficiency)
答:效率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反之,比值小,效率就低。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或投入,提高收益或产出。
4.平等(equity)
答:平等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在不同的社会中,人们对平等的观念是不同的。平等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平等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平等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平等的理解不同,但平等具有客观的内容,平等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5.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北京师范大学2004研;深圳大学2008研;华南理工大学2009、2010研;北京科技大学2010研;山东大学2012研)
答:机会成本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以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
精弘学习网提供免费下载
[电子书]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附高清视频讲解】
[电子书]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电子书]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宏观分册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8篇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
23.1 复习笔记
1.经济的收入与支出
在一国的宏观经济中,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因为,在每一次交易中,卖者的收入必定等于买者的支出。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经济中的总收入或总产量。由于收入等于支出,可以把经济中赚到的收入(工资、租金和利润)加总起来衡量,也可以用经济中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衡量,也就是说,收入等于支出等于GDP。
2.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如2012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两者的关系是:GNP=GDP+[本国生产要素在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投资利润、劳务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获得的收入]。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7)GDP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又包括无形的服务。
3.几个重要概念
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实际上包括如下五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相互关系如下:
NDP=GDP-折旧
NI=NDP-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或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
DPI=PI-个人所得税
注:利息调整为不包括在利息净额(个人从企业获得的因资金借贷所产生的利息)之中的个人利息收入,例如政府债券利息收入。
除非特别说明,国民收入(或简称收入)是指国内生产总值(GDP)。在GDP的意义上,一国的总收入、总支出和总产量是相等的。
4.GDP的组成部分
可以把支出于最终物品与服务的价值相加来衡量GDP。经济学家把支出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消费包括家庭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但不包括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投资包括用于新设备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包括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净出口等于国内生产并销售到国外的物品与服务的价值(出口)减国外生产并在国内销售的物品与服务的价值(进口)。
5.名义GDP和真实GDP
(1)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真实GDP的概念,它是指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
真实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
6.GDP与经济福利
GDP既衡量经济的总收入,又衡量经济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总支出。因此,根据人均GDP能够得知经济中每个人的平均收入与支出。然而,GDP并不是衡量福利的完美指标,对美好生活做出贡献的某些东西并没有包括在GDP中。
(1)GDP没有包括闲暇。减少闲暇引起的福利损失抵消了人们从生产并消费更多的物品和服务中所获得的福利。
(2)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服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值。
(3)GDP没有包括环境质量。
(4)GDP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最后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大多数情况下,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
考试来源:精弘学习网-专注于全国各种考试等级、职称资格等和专业课,为您走向成功职业人生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