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之一的由来,5.1由来50字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5-11 17:55:32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试图统一货币。其办法是废除战国时混乱的币制,规定货币分为两等:黄金称上币,重一缢(二十两);铜钱为下币,重半两(十二铢),重如其文。但在一般民众中多用铜钱,所以铜钱成了通用的货币。

一、五铢钱诞生前的故事

汉朝建立后又改革币制,上币黄金重一斤(十六两),又认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民间铸的这种铜钱称为荚钱或榆荚钱。榆荚钱按规定重三铢,后来越铸越轻,有的甚而实重不过一铢(24铢为一两)。因为钱的方孔大,圆周像四片榆荚,薄而小,故称之为“荚钱”或“榆荚钱”。钱铸得越轻价值就越小,对铸钱者越有利。

5分之一的由来,5.1由来50字(1)

货币减重,再加上当时物资匮乏,商人囤积居奇,导致物价暴涨,“米每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因币轻难用,所以高后二年(前186),“行八铢钱”,因八铢钱太重,铸造货币用铜太多,又禁止私人铸钱。因此,从财政需要出发,高后又为货币减重,高后六年(前182)“行五分钱”,即半两十二铢的五分之一,重2.4铢。民众也称为荚钱,虽禁止民间盗铸,实际依然如故。

文帝五年(前175),因为荚钱太多、重量又轻,价值小,为方便使用,又改革币制,铸四铢钱,币文为半两,实际重量为半两(十二铢)的三分之一,所以又称三分钱。文帝又“除盗铸令,使民放铸”。

贾谊在谏词中指出,让私人铸钱,祸害太多,祸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犯罪的人太多,法律规定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等作伪者,犯颗罪,然而不夹杂者就无利可图,夹杂铅铁之类虽少,但“利甚厚”,所以犯罪的人越来越多,禁止不了;二是各郡国铸的钱轻重不一,彼此换算麻烦,有的地方对太轻或太重的钱不予接受;三是社会发生了弃农而去采铜铸钱的现象,即所谓:“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多),释其来耨,冶熔炊炭,奸钱多,五谷不为多。”因此,贾谊要求政府把铜收归国有,禁私人铸钱。文帝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5分之一的由来,5.1由来50字(2)

国家允许私铸、开放铸钱,为分裂割据势力和某些官僚提供了可乘之机。文帝开放铸钱,吴王濞就在铜山中铸钱,壮大了经济势力,富等天子,最后发动了叛乱。邓通是个佞臣,由于文帝把蜀郡严道(今四川荥经县)铜山赐给他铸钱,发了大财,财过王者。国家开放铸币权,获利最大的是他们。

由于国家放弃垄断铸币权,危害甚大。这种情况急需改变,景帝即位后,以“盗出微(边境)外铸钱”罪抄没邓通全部家产,又平定吴王等的叛乱,消灭了两个铸钱大户。景帝中六年(前144)“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即私铸钱和伪造黄金判死刑,禁止采黄金、珠玉作货币使用,景帝后三年(前141)诏:

“吏若征发民众采黄金珠玉就如同雇佣工采黄金珠玉一样,坐臧(赃)为盗,二千石(郡守)听者,与同罪。”

这说明景帝试图通过严厉打击制止货币制造方面存在混乱现象。

二、币制改革与“五铢钱”法

武帝即位后,承汉初继续进行币制改革,一共进行了六次。

1、建元年间的两次改革:

建元(公元前140年)年间有两次币制改革。第一次发生在建元元年。《汉书·武帝纪》载建元元年“行三铢钱”。师古曰:“新坏四铢钱,造此钱也,重如其文。”

5分之一的由来,5.1由来50字(3)

第二次是建元五年“罢三铢钱,行半两钱。”师古曰:“又新铸作也。”《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载:“建元五年行三分钱”。后人认为所谓三分钱即半两十二铢的三分之一重,故称三分钱,实际是重四铢。文帝时所发行的四铢钱,其文半两。所以,这次武帝的“行半两钱”(一两为二十四铢),实际是恢复文帝时四铢钱。

《史记·平准书》说:“今半两钱法重四铢”就说明了这一点。这次改革由于盗铸的缘故又未成功,盗铸的办法是铸重量轻的钱或磨取四铢铢钱的铜屑再用而铸新钱,这样就发生了“钱益轻薄而物贵”,“远方用币烦费不省”,所以,不能不进行新的币制改革。

2、元狩四年的第三次改革:

元狩四年(前119),在卫青、霍去病分道北击匈奴,又迁关东贫民于关以西七十余万口之时,财政严重困难,汉武帝进行了第三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发行新币“白金三品”:所谓“白金三品”是以银与锡白色合金铸造的三种货币:一种是龙文币,重八两,圆形,名“白选”,值三千钱;第二种是马文币,重六两,方形,值五百钱;第三种是龟文币,重四两,狭长形,值三百钱。据吴慧先生计算此时银一两值三铢钱四十二文。

5分之一的由来,5.1由来50字(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