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两山轮战期间1987年1月7日的1.7战斗(又名黑豹行动),是一次著名的拔点行动。承平日久,现在的新生代年轻人很难理解,在并不遥远的33年前,一群当时和他们年龄相仿,大多19、20岁的年青人在经历生死考验。因为事情真实,过程紧张激烈,第一突击队队长郭继额是我老乡,所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向英雄们致敬!!
一、战前形势
两山轮战是1984年我军收复老山、者阴山后,中央军委决策,各大军区轮流执行边境防御任务,以期对越南持续保持军事压力,并锻炼队伍。
1986年4月30日,兰州军区接替济南军区防务,进入两山地区。
越军也很诡,知道两个军区防务交接时,往往有疏漏。新部队熟悉战场情况需要时间,新兵作战经验不足。越军往往利用这个节骨眼实施进攻,以求一逞。
兰州军区在度过初期的防御适应期后,于1986年10.14日主动出击,组织了“蓝剑--B行动”拔点作战,取得了较大战果,狠狠打击了越军的嚣张气焰。
1986年12月,越南领导层换届,但在相关的文告中,对中越关系没做任何改善的表示。
俗话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既然越南当局那么夹生,那么在边境轮战的兰州军区,就有让越南人“清醒”一下的冲动。
于是1.7战斗(黑豹行动)的构想就被提了出来。
167高地周边地形图。
1.7战斗的主要构想是拔点作战,拔掉越军167高地。
战术方面,167高地易守难攻,长期以来,是中国军队的一个巨大威胁。从这张地形图来看,167高地的位置,象一个脸盆的盆底,侧后164、166都是越军阵地,互为犄角支持。还能得到背后小青山越军炮兵居高临下的支援。
在兰州军区接防以前,济南军区曾经1986年5月28日攻下该高地,但随后得而复失。可见越军也不是吃素的。
越南得手后,在该高地修建20个屯兵洞和防守工事,屯一个连的兵力防守。利用有利地形多次挑衅我军,向我军阵地开枪开炮,打死打伤我方多人。
对我军来说,丢失的阵地,誓在必复。此外,从改善防御态势的角度来说,早晚也要拔掉167这个“毒牙”。越军也明白,这一仗早晚要打,追债的总要来,因此,对167的防御就格外精心。
越南自古以来就比较强悍,明太祖朱元璋曾将安南国(越南北部)、占城国(越南南部)列为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二。告诫子孙对此类国家不要轻举妄动,说是占领这样的地方“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明成祖朱棣时期,曾将越南纳入中国版图,张官设吏,但随后越南人频频起事,明朝不仅无法从此地正常税收,还要大量地耗师靡饷。因此宣德二年,明廷决意罢兵,册封陈皓为“安南国王”,越南恢复独立。折腾了一圈,还是回到朱元璋的套路,可见明太祖的深谋远虑。
中越交恶前,越南在中、苏等国的帮助下,先后获得了抗法、抗美战争的胜利。虽说中国起了很大因素,越军本身的强悍也不可小视,这也助长了越军的自大和骄狂。
至1.7战斗爆发前,中越之间的边境冲突已经持续了8个年头。对越军保持持续军事压力,在保持主动的前提下促和,力求军政全胜,是中方的一贯政策。
二、部队战备
轮战的兰州军区决定以47军417团承担这次任务。因为战区地形的限制,敌方只能投入一个连防守,我方也无法展开大量部队。因此417团决定,由2营(特种营)4连为基干,从全团抽调88名军事素质过硬的战斗骨干组成这次行动的队伍。分为第一突击队,第二突击队,火力队,战勤队(运送弹药)、医疗队。
很显然,第一突击队是战斗的关键,也是敢死队,加入第一突击队,也是一种无上的光荣。因此,战士们报名参加第一突击队的热情很高。部队只能采取好中选优,优中拔尖的原则进行选拔。甚至有的战士因为落选,和连长、指导员红了脸。
如今的我们可能不太理解,敢死队又不是过家家,九死一生的事,有什么好争的?
除了战士们报国的赤诚和忠勇,还有当时特殊的国情。
1986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还不到10年,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很深厚,城乡二元的壁垒还没有打破,城乡居民的生活差距还很大。我在1988年考上中专的时候,一眼就能分辨出城市、农村同学的差别。城市的同学大多很水灵,农村同学大多面色黧黑,腮有太阳红,穿着也是大红大绿,土的掉渣。有农村同学考上中专,父母竟然抱着孩子一脸喜泪,说是吃上“商品粮”,以后再也不怕遇到饥荒了。
对当时的农村青年来说,改变命运的机会除了考学(考上大、中专院校),另一个途径就是当兵了。
那你说,下海经商,自主择业不行吗?这就是只知有汉,不知魏晋了。1986年的时候,下海经商的氛围还不行。练摊经商的,多是城市无业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社会对不在“单位”规规矩矩上班的人,观感还是“不务正业的二流子”,找对象姑娘都不搭理。
再者,当时的创业环境也不行。譬如你从广州弄来一批紧俏商品,想在内地倒卖发财,有“投机倒把罪”等着你。中国大陆最后一个因“投机倒把罪”被枪毙的是在1995年。1997年才取消“投机倒把罪”的罪名。
因此,参战前,兰州军区的政策就是,在老山前线立三等功以上者,回来以后安排工作(企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工作)。
而参加第一突击队固然危险大,但是立功的机会多,也即改变命运的机会多。诚如吴思先生所说的“血酬”。无论社会形态怎样变化,个人生存资源的获得总要靠流血、流汗去挣得。无论是战场浴血奋战的战士,还是在灯下苦读的学子,其内在的逻辑是一样的。
第一突击队指挥组,从左至右:爆破手付志宏(烈士),队长郭继额,通讯员郑武军(烈士),通讯员宋飞。
第一突击队队长,则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了四连副连长郭继额(我的徐州老乡,丰县人)担任。理由是郭军校毕业,军事素质好,和士兵打成一片,群众基础好,凝聚力强。最终,31人组成的第一突击队组成了。
然后是战前训练,训练期间,要求突击队员所有的火器,步枪、机枪、手枪、火箭筒、手榴弹,都必须打到优秀,武器盲拆装都要合格。
据第一突击队长郭继额回忆,为期60天的战前训练那段日子最难熬,因为前面就是生死未卜的命运,任谁也不会毫无挂碍。
还有一个小插曲。战前集训期间,恰逢兰州军区的另一场拔点作战“蓝剑-B行动”(1986年10月14日)刚刚结束。集训队员们发现,从前线开回来的军车,来一辆是空车、来一辆是空车,或者一辆车上稀稀拉拉地下来1,2个人。而上去的时候,每辆车都是满满的。突击队员们心里很沉重,仗还没打,就已经感受到了即将面对的战争的残酷。
三、潜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