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上的珍珠
人工养殖的珍珠根据外观、色泽、质地等性状,可以分成好多种类型,具体如下所示:
珍珠要想长得好,还得做“手术”良 珠:正圆型,质量好;
尾巴珠:表面有突起;
异形珠:质量较好,但呈水滴或葫芦状;
污斑珠:表面有小块黑斑;
污 珠:珠核与珍珠层间有有机物质填充;
薄层珠:珍珠层较薄;
壳皮珠:俗称泥珠,壳皮质;
棱柱珠:棱柱质;
复合珠:部分为珍珠质,部分为壳皮质或棱柱质;
素 珠:未涂上珍珠质的珠核。
给珍珠贝做“手术”,其实就是用人工将外套膜小片和珠核转移到珠母贝的外套膜内。
- 1.外套膜小片的获取
小片贝是提供外套膜软体组织的小规格贝类,又称为细胞贝。在生产上一般选择壳高在6cm以上、年龄为2-3年、长势健壮的贝类作为小片贝。
小片贝选好后,直接切断闭壳肌,打开外壳。去鳃之后取下外套膜组织,之后将外套膜排列整齐,按照一定比例切成正方形的小片(如下图所示)。一般来说,方形小片的大小是珠核直径的1/3到2/5,这个尺寸非常重要。如果切得过大,后期形成珍珠的速度就太快,畸形的珍珠数目就会增多;如果切得过小,就容易遗失脱落,产生素珠。
▲▲取下小片贝的外套膜组织,将其切成正方形的外套膜小片
- 2.外套膜小片的处理
方形小片切好后不能直接导入到珠母贝的外套膜上,要先经过3%的红汞、结晶紫、中性红等消毒染色。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干燥的环境和淡水对外套膜小片细胞的*伤力很强。干燥6小时后,1/3的小片细胞会死亡,畸形率超过30%;在淡水或者当盐度大幅下降时,30分钟内小片细胞就会不正常,90分钟内就不能够形成正常的珍珠囊了,珠母贝也不会将其识别为外来异物。
- 3.珠核的准备
珠核,其实就是固体颗粒。生产上一般用河蚌等的贝壳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加工后,将其制成球形的固体。打光后的珠核,直径在3.1-5.0mm的称为小核,在5.1-7.0mm的称为中核,直径在7.1-9.0mm的称为大核,直径超过9.0mm的称为特大核。
- 4.“手术”的过程——插核
首先将珍珠贝固定,用镊子打开一条狭窄的缝隙,这就是运送珠核与外套膜小片的通道,操作的时候先放入珠核,再用镊子放入外套膜小片,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
▲▲“手术”的过程
插核时要小心谨慎地操作,尽量不要损伤珍珠贝的内脏器官。同时珠核的位置要紧贴在外套膜小片的外侧面,插核的速度要又快又稳,这样能减少对珍珠贝的伤害,提高成活率。
手术之后,珍珠贝要经过20-25天的恢复休养时间,也就是要将亲贝被放置在海流平稳、饵料充足海域中养殖。一般来说,要形成小规格的珍珠要经过0.5-1年的时间,1.5-2年才能形成中等大小规格的珍珠。
珍珠贝的养殖模式我国的海水珍珠养殖品种以合浦朱母贝(又叫马氏珠母贝)为主,淡水养殖品种以三角帆蚌为主,传统的养殖模式是浮筏吊养。
以马氏珠母贝为例,浮筏养殖的成活率可以达到38.2%,筏架主要是由浮筏和网笼两部分构成。
- 浮筏:一般采用毛竹铺设,单独一个浮筏的规格为12m×10m,浮筏内部的间隔为38cm,固定连接处可以用镀锌的铁丝捆扎。每个浮筏搭配26个泡沫的浮球,浮筏的位置通过铁锚固定。
- 网笼:网笼根据养殖水体的深度分为两种类型,深水区就用锥形的网笼,直径为40cm,高为40cm;浅水区就用盒型网笼,规格为40cm×40cm×10cm。
浮筏与网笼
为了获得最佳的生长效果,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吊笼的深度。比如春季水温逐渐升高,这时候要将珠母贝吊养在2米之内的水层;夏季表层水温过高,此时应将吊笼调整到2.5米以下的水层;秋季与春季类似,保持在2米左右即可;冬季为了保温,将吊笼要放在3.5米以下的水层。
通过上面的调整,还可以有效地避开藤壶、海绵、海鞘等敌害生物的附着,为朱母贝的生长提供安全的环境,这是提高成活率的另一个因素。
通过在海区立体吊养,综合利用了海区的营养与空间。在饵料充足的海域,马氏珠母贝生长快、体质强、个体大,可以插入6mm以上的珍珠,经济效益还是相当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