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有趣的观点是:口水的生理功能并不会让人恶心,让喝口水变得“恶心”的是语言的功能。也就是说,不是喝口水让我们恶心,而是我们觉得想到喝口水这件事是恶心的。
要分离生理功能和语言功能,可以通过找有完备生理功能而无语言功能的被试来验证。
如果从进化的角度讲,那让我们从生理上产生恶心的东西一般都是有毒有害的,动物吃到有毒的东西也会呕吐。
但是口水并不是什么有毒有害的东西——我们每天要吞下那么多口水呢!
口水甚至很有用——它的口感可不恶心,口水让我们的口腔保持温暖湿润,口干舌燥可是非常难受的;口水让我们的吞咽的动作变得顺畅、光滑、舒服,易于进行;口水中的成分还有一定的*菌作用,可以保护牙齿和牙龈;口水还可以帮我们预先消化食物,想想我们初中生物课上做的消化酶实验……
只有生理功能的动物也不会排斥吐出来的口水,如果一个人往一个干净的杯子中吐自己的口水给渴了的狗狗,狗狗也不会反胃吐出来。
如果觉得狗狗是因为饮食习惯而不觉得恶心,那么就找小孩吧,小婴儿可是非常喜欢吃手指头(事实上是喜欢吃很多东西……吮吸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到处流口水、把流满了口水的小零食塞进嘴里而不觉得恶心的。
综上,喝自己的口水,并不会让我们从生理上感到恶心。
但为什么,吐出来的口水再让我们喝(甚至只是说一下这句话,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就足够恶心了呢?
这也许是认知融合的功劳。认知融合是指没有注意到联系发生于相联系的事物之上的过程,因而产生了让思想来主宰行为规范的倾向。这句话比较绕,我姑且把它解释为一种有认知图式参与的条件反射。
它往往有这样几个特点:评价性;把陈述当成事实;是一个习得的过程。
“恶心”是一种评价。当我们说“喝自己的口水恶心”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认为喝自己的口水恶心”,但认知融合意味着评价会和事物本身联系起来,让我们忽略“我们认为”这几个字,而是一看到、想到“喝口水”甚至是“口水”就觉得恶心了。
想一想,为什么婴儿不会觉得喝口水恶心,长大了却会?
建立了社会条条框框规则的大人总是教导我们,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告诉我们很多评价性的事情:“不要 blabla,这样很恶心!”在这些教导中,我们才学会了这一点,不再是吃东西会吃得满嘴满手都是口水的小朋友。
总结一下,口水不会让我们感到生理上的恶心,但是我们习得了“喝口水恶心”的思维,并认为这种思维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