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曾给我科普过一个小知识,就是关于“米象虫”的,早在谷物没有收获的时候,米粒里面就已经进入了米象虫卵,注意看,此时的庄稼还杵在地里,“米象虫”就已经悄悄行动了。
等人们收获了庄稼,因为大米、小麦的加工方式,相对比较简单,这样可以保存更多营养,而“米象虫”也在阴差阳错之下,保留了下来,通过周转,流向了千家万户,登上了人们的餐桌,变成了一粒粒“黑芝麻”。
成虫虽然没*死,但虫卵却得以保留,就这样逃过一劫,等夏天和秋天来到之后,“米象虫”卵感受到了湿度和温度变化,便开始悄悄孵化,变成了幼虫,爬满了米缸、面缸。
“米象虫””特别讨厌阳光,所以只要晒一晒,它们就会乖乖跑出来,四散而逃,温暖潮湿的环境,是“米象虫””最喜爱的。
米粒中的虫卵,人眼无法分辨,只有通过特殊的仪器,被放大以后,才能看清楚,“米象虫””妈妈在产卵的时候,会先钻一个洞,然后把卵塞进去,最后分泌一种黏液,堵住洞口,神不知鬼不觉。
一般情况下,一粒米只能有一个虫卵,如果有两个虫卵,等孵化出幼虫,哥俩便会大打出手,只能存活一个,成功的这个大哥,便会顺利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