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8日,湖北荆门,老人在阅报栏前观看2023年退休金政策。(人民视觉/图)
养老,是每一个人必须直面的问题。
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交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多项2024年涉及养老的工作任务。
例如,“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这也是官方首次明确,于2022年11月开始试点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将在全国范围推广。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增文对此表示,上述举措构建起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有利于缩小养老金待遇差距、分散养老风险,从而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上调,养老保障体系的关键词上调,是近些年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关键词。2023年5月,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明确2023年全国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调整比例按照2022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3.8%确定。继2022年上调4%后,这已是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19连涨”。
这也反映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过去一年民政保障的成果,报告提到“加大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财政补助力度”。
在社会保障方面,政府2024年定下来的目标是,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同时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
“今年将最低标准提高20元,同比增长了19.4%,是近年来上调幅度较大的一次”,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3月5日的吹风会上说。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自2023年7月1日起,国家财政承担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3元,即在原基础上增加5元,提高标准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提高20元后,将达到每人每月123元。
王增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基本养老面向全体公民,优先保障特殊弱势群体,是政府主导的法定义务,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主导下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和健康公平。
但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我国基本养老带来了挑战。王增文表示,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大龄、老龄劳动者增多,导致政府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及其他福利性支出将会持续增长,“但支出的刚性使得政府削减开支这一行为难以实现,地方政府将面临较大收支平衡压力。因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财政压力的增加,需要地方政府通过合理配置财政资源以优化整合公共服务质量”。
需提高群众的参保缴费意愿“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在2021年。时隔两年,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再次列入政府工作计划。
我国当前养老保险体系的三个层次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主导;第二支柱即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主要发挥补充作用;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个人养老金就是国家关于第三支柱的制度性安排。个人养老金业务试点始于2022年11月25日,按照当初的计划,个人养老金结合实际分步实施、选择部分城市试行1年后,再逐步推开。
2024年1月24日,人社部表示,在36个城市及地区先行实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目前运行平稳,先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将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
3月5日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是首次从官方层面承认将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
“综合来看,个人养老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王增文分析道,在试点一周年之际,36个城市及地区的试点工作表明,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初见成效。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对改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缓解其他支柱的运行压力。随着其他养老保障支柱的扩面和优化升级,个人养老金也应该配合稳步推进,这是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健全的要求。
不过,个人养老金面临着“开户人数多、缴费人数少”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准备了《关于促进年轻人参与个人养老金配置的建议》。她注意到,年轻人尤其是90后虽然在开户人数上占到整体的30%,但在参与配置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缴存和投资时均有所顾虑。
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已经突破5000万人。但据新华社2024年1月报道,记者从多地人社部门了解到,辖内开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数量在增加,但实际缴存资金相对不高。
王增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个人养老金发挥的是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的补充性作用,本意是为了提供更高的养老保障水平,且不同于此前试行的个人商业递延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具备金融属性,其投资回报理应更加具有吸引力。
“虽然个人养老金制度目前仍主张自愿参与,但就当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而言,基本养老金只能实现‘保基本’功能。”王增文认为,要使自身在老年时期生活得更有尊严和保障,个人养老金仍然是群众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更优选择,后续推进工作的关键是在于提高群众的参保缴费意愿。
南方周末记者 陈怡帆
责编 钱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