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次安全提示,多一次安全保障。预防溺水,刻不容缓!请牢记“防溺水安全要点”,用知识守护生命~
防溺水安全要点
常见危险行为
1
到野外开放性水域捉鱼、摸螺等。
2
在水里或水域周围与同伴打闹。
3
进行水上活动时不穿救生衣。
4
在雷雨天气游泳。
5
对自己的游泳能力认识不足所做出的大胆逞能行为。
6
争强好胜,迫于同伴压力尝试冒险。
7
饭后、剧烈运动、饮酒或者服用药物后游泳。
8
身患感冒、眼疾等疾病去游泳。
四大错误认知
问题1:人一旦溺水,一定会瞎扑腾并大声呼救,附近若有人则很容易获救?
纠错:溺水事故大多是悄然发生。溺水时,吸入空气是第一需求,当人的口鼻在慌乱中短暂浮出水面,受本能驱使会全力吸气,此时会有大量的水呛入气管,根本来不及发声。
问题2:只要水面平静,下水就不会有危险?
纠错:自然水域水面下的暗流、暗礁、水草、沟壑等,每一项都可能对人造成生命危险。
问题3:只要获救,溺水者就安全了?
纠错:当溺水者吸入过多的水就会引起呼吸并发症,进而引发继发性溺水或干溺水。此时,哪怕溺水者已经获救上岸,如果不及时跟进治疗,液体积聚仍会导致呼吸窘迫,脑损伤(脑缺氧)甚至心脏骤停。
问题4:只要会游泳,就能下水救人?
纠错:溺水者慌乱中求生时,力量惊人。因缺乏救援经验,热心群众贸然下水救援反被拖入水中的惨剧时有发生。非受过专业训练或者经验丰富者,切忌下水救人,应尽量使用长杆、漂浮物等工具实施救援。
记住四个不等式
浅水区≠ 安全区
浅水区同样有风险,可能有波浪的冲击,被卷入深水区;水底太滑,导致人站立不住;在情况复杂的水域,可能水底突遇深坑。
游泳圈≠ 救生圈
普通游泳圈标准不够,还可能脱离身体。
会游泳≠ 能救人
即使是游泳多年的成年人,下水施救时也是十分小心。救援者要带溺水者游到岸上,需要相当的力气,很多成功的救援也是靠多人协作。所以,孩子们不可依仗自己会游泳,贸然下水施救。
景观池≠ 戏水池
因为小孩身材瘦小,即使景观池水浅,也容易导致溺亡。景观池中的水景喷泉需要用电,有可能水中漏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