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论语》里说:“不学礼,无以立。”
出生在礼仪之邦,一辈子都要学习礼仪。
暑假里,很多学生都考上了大学,升学宴一场接一场。
作为退休老人,在亲戚朋友之中,属于德高望重的人,因此要带头随礼,不能冷了晚辈的心。
“无规矩,不成方圆”,参加晚辈的升学宴,希望你学懂以下几条随礼的规则,不失体面,不亏自己。
02
第一,对外随礼,分清亲疏,不“一锅端”。
按照亲戚的结构,同辈的人,可以分为兄弟姐妹、表姊妹、远房姊妹、亲戚的亲戚等。长辈可以分为祖父母、外祖父母、二爷爷、三奶奶等。不同的称呼,代表不同的关系。
总体来说,亲戚分为直系和旁系。可是,旁系亲属,又应该如何区分呢?不能和稀泥。
通过血缘关系来对亲戚分类,又要考虑到“距离远近”的问题。比方说,某个表弟,和你住在一个小区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平时也交往很密切,因此表弟也和亲兄弟一样。在外省定居的亲兄弟,从互相关照方面来说,还不如表弟。
把握准了亲戚的“远近”,然后随礼的时候,就要从金额多少来区分了。血缘关系越近、平时交往越多的亲戚家有升学宴,应该多给一些礼金。反之,就可以少给一些。
同样,朋友的亲戚家有升学宴,喊你去凑个热闹,也要根据自家亲戚的方法来对待。
03
第二,对内随礼,不要偏心,不厚此薄彼。
相对来说,兄弟姐妹、儿女、亲家、亲孙子、亲外孙等,算是大家庭内部的亲戚。
对内随礼,我们要掌握一条原则:“肥水不流外人田。”
家里的人,都是左膀右臂,不管钱放在谁手里,都不会弄丢。就算自己吃亏了,也是福气。
可是,有的老人却很没有素质,受到一些不好的传统思维影响。
我的爷爷,看到孙辈来拜年,开开心心地拿出红包。孙辈去村口的小卖部买玩具,发现爷爷给孙女五块钱,孙子有十块钱,孙女顿时就不高兴了。
如果不出意外,孙女一辈子都记得爷爷的“偏心”。当孙女长大之后,很可能因为“少了五块钱”,就变得不孝顺。
作为退休老人,你的素质应该比一般的老人更高,重男轻女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了。同时,对待妹妹的儿女,和对待弟弟的儿女;对待儿子和女儿的儿女,都应该是一样的。
另外需要考虑的是,物价上涨了,早五六年给的红包是两百,那么现在给的红包可以提升到三百。这样做,也体现了公平。
04
第三,随礼数额,量力而行,不打乱自己的生活。
随礼是三百好,还是一千好?这个问题,需要思考,并且要考虑到,今年随礼的数额,在来年是否能够承受得住。不能因为今年有存款,就放肆给红包,来年没有存款了,就使劲抠门。
和我同住一个小区的张大爷,只有十多年工龄,因此月退休金只有一千左右。
张大爷的孙子考上了本科,他一高兴,就给了五千元。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张大爷连续两个月都缺生活费,被老伴责怪了好几次。
可见,张大爷考虑不周,随礼的数额过大。
根据实际的收入来随礼,尽了最大的力量就行了。如果是一般的亲戚,也无需尽力而为,只要面子上过得去就行了。
你可以根据本地的随礼情况,还有亲戚礼尚往来的多少来确定。实在搞不清楚,可以不动声色地向左右邻居、自己的儿女打听一下。
需要提示一下的是,如果老人直接随礼给年轻人,并且数额比较大,应该告知其家长,避免年轻人毫无节制地花钱,滋养奢靡的风气。
05
第四,随礼之后,不要张扬,避免各种攀比。
有的老人,常常在小区里闲聊,今天去参加喜宴,给了一百块钱;昨天去参加聚会,属于AA制的。
聊天的时候,把随礼的情况,说得一清二楚。一传十、十传百,所有的亲戚朋友都知道了。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那些收礼很少的亲戚,会认为你“瞧不起人”;收礼很多的亲戚,会认为你“给钱时,心不甘情不愿”。各种流言蜚语,铺天盖地而来。
晚辈考上了好学校,这是喜事,可是因为礼金的对比,变成了坏事。生活因此而闹心,何苦呢?
随礼过后,你就不要夸夸其谈了。身边的人随礼多少,你也不要过问。很多事情,不知道,比知道更好一些。
06
第五,遇到穷人,多送礼金,无私地帮助。
有的亲戚家很穷,供养一个大学生,有难度。他们甚至会因此到处借钱、贷款。
如果你的经济不是很紧张,就要想办法拉穷亲戚一把,当礼金数额超过一千,就能解开燃眉之急。从长远来看,他们的家庭以后会更有出息。晚辈读完大学,会记得你的恩情,给你一定的回报。
人心都是肉长的,在掌握规则的同时,还要添加情分。
07
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亲。
人啊,不要轻易和亲戚断交,不要认为没有退休金的亲戚,拖累了自己。
当你和和气气地出现在升学宴上的时候,就可以传递温暖。晚辈带着礼金去求学,其实是带着长辈的一份嘱托,满满都是爱和感动。
随礼,就是随喜,感受了年轻的活力,体会了大家庭的欣欣向荣。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