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活动,但你可曾想过,为什么在梦里我们从来不会梦到自己死掉?梦到亲人或他人死去的情节屡见不鲜,可自己"死掉"这一情节却从未出现过。这不禁令人感到好奇和费解。那么,梦境中的"不死"现象到底是为何呢?
从大脑的运作机制来看,我们做梦时大脑选择素材的来源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记忆储备。无论梦境多么离奇超现实,其中的元素都可以追溯到我们亲身经历过的事物。
然而,活人是无法真实体验到"死亡"的,我们所了解的死亡都是基于他人的经历和观察。因此,大脑缺乏关于"自我死亡"的第一手素材,无法在梦境中精确模拟出这一场景。
大脑在编织梦境时往往会循序渐进,不会一开始就制造惊心动魄的情节。梦境中往往先是一些小惊吓、小危机,再逐步升级为惊险万分的剧情,最终在即将走向"终点"时,大脑会主动唤醒入梦者,避免现实中的生理状况受到冲击。
如果梦一开始就让你"死掉",那么之后的剧情都将无法延续,紧张刺激感也将荡然无存。所以大脑很聪明地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人体本能地恐惧死亡,大脑同样如此。研究发现,当我们做噩梦时,大脑中控制视觉和情绪反应的区域会被同时激活。一旦梦境进入"你快要死掉"的高度危险时刻,大脑便会判断为"应激状态",从而释放激素,加快心跳呼吸,最终让身体"自救"地从梦中惊醒过来。
可以说,是大脑有意识地阻止了你在梦里"死去"。
一些学者还提出了"大脑偏好"的观点。他们认为,大脑在挑选梦素材时会倾向选择那些能带来强烈情绪波动的内容,如被怪物追赶、从高处坠落等惊心动魄的情节。而日常频繁的活动,比如玩手机、玩电脑,就可能被大脑忽视。
这不仅是因为这类内容过于平淡无趣,也与大脑编织梦境的方式有关——负责"形象化"的右脑更擅长艺术创作,而非模拟现代科技产品的操作。
之所以我们从未在梦里梦到自己死去,是大脑对死亡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种机制不仅有生理上的原因,也折射出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心理。梦境向来离奇超现实,但"存活"却是它最根本、最不容忽视的前提。
只有活着,我们才能继续编织下去;只要活着,就永远有奇遇在等待我们。
当然,倘若有朝一日科技发展到足以模拟出"死后"的景象,或许我们就能在梦里体验一把"死而复生"的奇妙经历了。不过在那之前,让我们继续在梦乡中尽情遨游,直到苏醒的最后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