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购物节过去十多天,各位读者的大小快递估计收得差不多了。前几年的“双十一”贡献了“剁手”“吃土”“买买买”等网络流行语,今年也照例。一个新鲜段子这样说:“‘双十一’刚过去,北方人都变成了‘北荒人’,南方人都变成了‘冇方人’。”北方人没了钱,只好闹钱荒;“南”方人“肚里”没了钱(¥),可不就变成了“冇方人”嘛。
人民币符号¥和“南”字中的一部分形似,不过是个巧合。“南”字中间部分看起来像个小树杈,因为古人觉得南方主阳,能够化育万物,所以用茂盛的枝杈代表南方。而人民币符号¥呢,其实是人民币单位“元”(yuan)的汉语拼音首字母Y加了两横。这个符号也叫“封头符号”,使用阿拉伯数字填写金额时,在金额首位前加一个¥符号,既可避免与其他币种混淆,又可防止在金额前增加数字、弄虚作假。
符号¥和人民币联系在一起,要追溯到六十多年前。1955年3月1日,第二套人民币发行,新人民币和旧币按照1:10000的法定比价进行兑换,并成为社会上一切货币收付、交易计价、契约、合同、单据、凭证、帐簿记载及国际间的清算等功能的唯一计算单位。
报纸上记载北京兑换使用新人民币的情况,称得上热火朝天:“国营市百货公司三万多种商品的新币标价已审订妥当。二十五个商场刚刚停止晚间营业,售货员们就把几十万张经过三四次审核的新标价签逐一地放在商品上,把旧标价签换掉。”
一片热闹中,¥这个符号在中国正式登场,成为法定人民币符号。这个符号并不是中国人的首创,早在1875年,日本人就已经用¥表示日元单位“円”了。“円”的罗马字书写形式为yen,首字母Y上加两横就是¥。“円”从读音和字形都和今天人民币单位“元”有差异,但两者可是实打实地同源,在汉语方言中还能找到一丝证据。“円”来自汉字“圆”,读音为en,粤语中“元”则读作“蚊”,两者读音颇为相似。
在世界货币中,共用的货币符号的案例不在少数。
就拿里拉和英镑来说吧,一个在意大利早已被欧元取代,一个在英国依然坚挺;一个写作Lira,一个写作Pound,无论通用范围还是语音特征,都找不到共同点。可偏偏这两种货币,都用£符号表示。里拉用£表示还好理解,不就是首字母L上加了一横。但英镑的首字母是P,为什么也要用£表示呢?总不能因为英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吧。
其实,无论英镑还是里拉,都得追溯到拉丁语libra这个词。最早,libra是一种量具,这一含义至今仍保留在星座天秤座(libra)一词中。后来,libra代表一定重量的高纯度银的价值,并成为罗马帝国货币体系的根基。这一货币体系跋涉过中世纪和早期现代历史进程,流传到今天的英国、意大利和法国三国,libra这个拉丁语词汇也入乡随俗,被翻译成相应国家的民族语言——在英国是pound,在意大利是lira,在法国则是livre(里弗,曾在法国使用的一种银币)。
Pound的本意是对重量的测量,莎士比亚名句《威尼斯商人》里推动剧情走向的“一磅肉”(Pound of flesh)即是此意,后来逐渐成为货币单位。表示重量的pound缩写为lb,表示货币的pound符号为£,都是为了和拉丁语libra扯上关系,以示出身名门正派。
美元符号$可能是全世界认知程度最高的货币符号,甚至已经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项链、服装、纹身,没几个花花绿绿的美元大logo,都称不上土豪,也没法唱嘻哈。但是,$和Dollar(美元单位)可没有半点关系,反而和西班牙殖民者带来的比索(Peso)密切相关。Peso一词出现在16世纪,也走了一条从重量单位到货币单位的老路,并随着西班牙舰队进入美洲,成为殖民地货币。Dollar一词,则要追溯到daler或者taler,这是一种16至17世纪在德意志地区广泛使用的货币。当英国殖民者在16世纪末来到北美时,也带来了dollar这个词。恰好dollar代表的货币价值和peso相差无几,两者便几乎通用起来,dollar也顺带借用了peso的缩写形式$,没想到反而鸠占鹊巢。如果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调查$的含义,恐怕绝大多数人都只认识这是美元,却不知“正主”比索了。
说起$符号的来历,一个“高大上”的说法是,中间的竖线代表矗立在直布罗陀海峡的海格力斯之柱(Pillars of Hercules),围绕在竖线中间的S曲线则代表飞扬的旗帜,如果能在S的细线上书写Plus Ultra(寓意走得更远),那就完美复刻西班牙皇室纹章(也是今天的西班牙国徽)了。实际情况则是,$这个符号不过是为了计数书写时方便,本是比索复数形式缩写P’s的合体,后来经过简化演变才成了今天的模样。
亦舒小说《喜宝》的主角有句名言:“我要很多很多爱,如果没有爱,钱也是好的。”“双十一”过后,如果现在连钱也掏不出来,那了解下钱的来历,虽然无济于弥补钱包的亏空,也算是无害吧。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