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之后,BAR也进行了数次改进。第一次是1922年,美军把M1918用了重枪管,并且将护木上方的枪管暴露在空气当中,还在枪管上设置肋条以便散热,枪托这里还上了一个独脚架。方便抵肩射击,被称之为BAR M1922 装备了美国骑兵,量很少。
1937年,美军在BAR上装了轻型尖刺两脚架,枪托后面也加了块支板。让他变得更像一挺轻机枪,但这货产量很少。被称之为M1918A1
1938年,吃瓜美军一拍脑袋,发现自家好像没啥拿的出来的班用机枪。德棍有MG34、毛子有DP大盘鸡、腐国有布朗。而自己的M1919(M1917的风冷型)又太JB重。重新研制班用机枪又觉得太慢,毕竟当时欧洲那边已经像个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炸。所以干脆就把BAR彻底的当做班机来使算了。这一型叫做M1918A2,也是产量最大的一款
本身吧,把BAR当步枪后座太大hold不住;当机枪又因为太轻枪口跳的Hold不住;所以干脆降低射速,在枪托里塞了个减速缓冲器。从而让它可以有两种射击模式,一个是标准的自动射击“A”射速500-650,另一个是“F”射速降低至300-450。同时把两脚架丢到前面枪管上,方便拆了当自动步枪使。枪口加了消焰器,枪托上的单脚架保留方便抵肩射击。
嗯,这也是二战当中美军步兵班的自动武器。当时标配是一个9人班一挺,但是由于BAR的弹匣只有20发,火力持续性很渣。所以后来步兵班扩充到12人时候增加到两挺。再到后来,增加到13人。分别是一个班带领三个4人组成的火力小组,每个组一挺BAR。到现在为止美军马润还在用这种编制,题外提一下,虽然说BAR*活是轻机枪,但它名字是Automatic Rifle,所以美军现在班组机枪手虽然操着M249这种轻机枪,但名字还是叫做自动步枪手(Automatic Rifleman),就是传承自BAR。
当然这货设计之初的本意是提供行进火力,而不是当轻机枪用,所以在过热问题比当时一竿子专业轻机枪——比如DP大盘鸡,布朗什么严重的多。
回到现代,BAR这种老爷玩意除了被民间爱好者收藏,打着玩儿之外。俄亥俄军械厂还出了一款魔改BAR,被称之为HCAR(Heavy Combat Assault Rifle重型战斗突击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