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出塞二首》中的一首。估计中国人没有几个不会背吧。
每当我背诵这首诗时,总是有一种拔刀上战场的冲动,再配上“两步逃离地狱”的《star sky》作为BGM,那种悲壮的英雄主义情节喷薄欲出!
王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一般认为是指卫青和李广。卫青率领的大汉军队一路追击匈奴,最后甚至直捣龙城。龙城是匈奴人祭天祭祖之地,是匈奴人的政治中心,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首都。于是,王昌龄诗中的“龙城”即指代卫青。
“飞将”就更加好理解了,李广有“飞将军”之称,匈奴人闻其名便为之胆寒。李广之死充满了英雄的悲壮。在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按部署参加对匈奴的战争,他觉得自己罪不可赦,便愤愧自*了……
湮灭于历史的匈奴民族
王昌龄诗中提到的匈奴人首都“龙城”到底在哪里呢?两千年来说法不一,甚至有人认为匈奴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根本不存在首都之说。所谓的“龙城”,不过是匈奴人每年五月“祭天大会”的一个地方,该地随时都在变化,并不固定。这个说法从古至今都很有市场,当然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匈奴人是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的一个游牧部族,活动范围主要在蒙古大漠和蒙古草原上。后来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人诞生出了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游牧民族(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所指的“胡人”“胡虏”),基本上都是蒙古草原匈奴人的后裔。
当然,从匈奴人分化出其他的游牧民族,这一过程是十分漫长而复杂的,大多数细节都说不清了,现在我们对此也只能是有一个浮泛的认识。
总之,历史上纯正的匈奴人早已不存在了,他们的血液融化在中国各民族中。有人认为,陕北人就有匈奴人的血统,他们甚至还保留着匈奴人的一些文化习俗,比如带白头巾,穿皮袄,手抓羊肉、羊杂碎等等,都是匈奴人的远古习俗。
安徽池州有一个叫南溪村的地方,位于一个群山怀抱的深山峡谷里,据说里面生活着800多户匈奴后裔,被称为“最后一个匈奴部落”。
据说他们祖先是在汉武帝时期,被霍去病将军俘虏的匈奴人。早先本来定居在陕南地区,唐朝末年黄巢之乱,为躲避战乱,一部分匈奴人拖家带口迁徙到了南溪村,并一直定居于此,传世60多代,已千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