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很少吃到饺子,一年吃两次。一次是大年初一,另一次就是正月十五。遇到好的年景,还可以再吃两次饺子,一次是爷爷的生日,一次是奶奶的生日。
饺子,是中国北方传统食物,是河南南阳邓州人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作为药用,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生产力低下,种庄稼,人种天收。哪一年遇到风调雨顺,庄稼长得好一些,收成就好。哪一年遇到干旱、涝灾,就颗粒无归。有不少种地的人,粮食不够吃的,就逃荒要饭。现在想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当时就是那个样子。
小时候,进了腊月,就盼着过年,盼得有些不耐烦,恨不得让刚刚升起来的太阳,一眨眼工夫落下去。平时吃高粱窝头,地瓜干饼子。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几天白面馍馍,还可以吃一顿饺子。
除夕夜,母亲在包饺子。看到摆在小盖垫上一排排的饺子,我偷着笑,心里想:“我要吃这个,我要吃这个……”馋得流口水。
睡觉的时候,还在想饺子的事,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睡着的。
大年初一,一觉醒来,看见满屋子的热气,闻到了饺子的香味。父亲蹲在灶膛边烧火,母亲弯腰站在灶前煮饺子。我一骨碌爬起来,穿上新衣服,去院子里放鞭炮。
噼里啪啦鞭炮声,在院子的上空回荡,火光照亮整个院子。大黄狗吓得躲在墙根底下,不敢动。
待到最后一个炮竹,粉身碎骨,我回到屋里,母亲已经把热腾腾的饺子端到桌子上。我顾不得洗脸洗手,一屁股坐下来,大口小口的吃起来。
过了年,就盼着正月十五,就盼着那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
过了正月十五,母亲又把高粱窝头、地瓜干饼子端到饭桌上。吃饭的时候,把干粮攥在手里,看了又看,含在嘴里,咀嚼好久,咽不下去。咽不下去也得咽。那年月,不吃高粱窝头、地瓜干饼子,吃什么?
期盼着吃饺子的日子,是漫长的等待。
四月十六,是我奶奶的生日子。我是问了母亲,才知道奶奶的生日的。
那天上午,在学校里,上最后一节自习课,四十五分钟,很漫长。这节课,没有心思读书,就想着快快下课,回家吃饺子。约摸着快下课的时候,早早地竖起耳朵,快一点听到那悦耳的铃声。
铃声刚刚响了一下,我就离开课桌,箭一样飞出教室门口,向着奶奶家的方向跑去。
在乡下,老人过生日,街坊邻居是要随份子的。送十个鸡蛋,或二斤油条,等等。过生日的人家,也要还礼。我们那里还礼的方式是,给人家送一碗饺子。
这任务就落到我们这些晚辈头上。
饺子煮好以后,一碗碗盛好,放在桌子上。我和我的一个哥哥、两个弟弟,按着大人的指令,一家一家地去送。一个人要送好几家。
在路上,我们不敢懈怠,一路小跑,为的是,早送完,早回家吃饺子。
这顿饺子,我们吃得直打嗝。
接下来的等待更加漫长。腊月十二,爷爷的生日,我们又能吃上饺子。
结婚以后,妻子时不时地包饺子,满足我的食欲之欢。
现在吃饺子,已经不是什么事了。想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吃,想吃什么馅的,吃什么馅的。
以后离开小村,去了县城工作。每每回家,母亲都给我们包饺子吃。吃了剩下的,母亲给我带上,让我回家吃。母亲知道我好吃饺子。妻子说我,你天天吃饺子,吃不够吗?我说,吃不够。
母亲包的饺子,吃不够。
壹点号鲁北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