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打鼓视频,道教打鼓万能步骤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6-24 06:15:14

民间艺术的本质或许是“俗”

或鸣锣击鼓

或吹拉弹唱

或村歌社舞

百姓多以此庆祝红白喜事,庙会祭祀

而恰恰因其“俗”,便接了地气

受到百姓欢迎,参与的人多了

便更有了“人气”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三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浦江二小的青少年来诵读《艺心艺意》。今天,你将听到的是《诸翟关帝庙的小锣鼓队》。点击收听朗读

上海小锣鼓,主要流行于上海闵行的七宝镇及华漕的范家桥地区,在崇明、嘉定、宝山部分地区也有零星流传,当地老百姓也一直将这种民间打击乐俗称为“十番锣鼓”“细锣鼓”“次扑汤”等。

早年的上海农村,文化生活极度贫乏,七宝地区道场众多,于是道场就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为了增加道教的吸引力,迎合百姓娱乐的欣赏需求,当地道士在做道场时,便吸收了流行于本地的戏曲曲牌和各种民间音乐,在打击乐演奏上则基本采用苏南十番锣鼓的套路。在法事仪式结束后,东家都会要求道士唱几首曲子,或演奏几首乐曲作为余兴,一些打击乐曲逐渐分离出来单独演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小锣鼓,也使得道教活动逐渐由单一的宗教仪式转为宗教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民俗性活动。

在同一时期,紧邻七宝镇的华漕地区范家桥等村宅,一些农民由于受到小锣鼓的影响,产生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自娱自乐演奏者。他们不仅琢磨自己的玩法,还吸收七宝小锣鼓乐曲的精华,在演奏时结合个人心境,强调自娱性和随意性,整合并形成范家桥大众农民自己的小锣鼓,当时俗称“次扑汤锣鼓队”,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将此技艺一代代传给子孙。当地农民俞虎堂的父亲是道士出身,特别喜欢敲锣打鼓,便聚集自家子弟组建了锣鼓乐队,每当农闲时,或聚在豆棚瓜架下,或凑在客堂暖房之中,以敲锣打鼓为乐,在当地很有影响,成为乡下人的雅致艺术。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娱乐方式的转变,上海小锣鼓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鼎盛繁荣之后,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走向沉寂。20世纪80年代开展搜集民间艺术工作时,七宝镇文化中心站对小锣鼓进行了采录,留下了宝贵的音像资料。当时参演的老艺人有琚墨熙、徐进泉、阮守渊、王访仁、张顺歧、张顺文、陈守渊、余顺福。这些老艺人后来又参加了上海县艺术节、上海民间音乐汇演、上海地区民间器乐曲集成工作交流等演出活动。这些挽救工作使得上海小锣鼓一度复兴。华漕镇文化管理站为了保护这一传统乐种,于2007年专门组建了以当地诸翟关帝庙道士为主的上海小锣鼓表演队,通过寻访传承人、整理史料、建档恢复传统曲目、培养年轻代等方式传承和保留这项民间民俗活动。

诸翟关帝庙的上海小锣鼓队共有8人组成,金全余道长为主要传承人。这支队伍成员都是在诸翟关帝庙所工作的道士,年龄呈梯形结构:70岁以上1人,50—69岁2人,30—49岁4人,30岁以下1人,采取以老带新的传承方式,使传承得以延续。

传承人金全余道长曾任闵行区道教协会会长,诸翟关帝庙的当家。他小时候当过道士,1949年以后在外地剧团任作曲,谙熟多种乐器,后调入上海县图书馆,改革开放后参加了区级四套民间艺术集成的采编工作。曾在作曲家顾冠仁、唐文清等专业人士指导下,整理出道教乐曲《普天乐》《高阳台》,小锣鼓总谱《齐革闹盘会》《小冰梅》及大锣鼓总谱《鸳鸯斗》,清打小锣《鸳鸯斗》《八拍队鼓》,吹打音乐《清打音乐》《行轿》等。

道教打鼓视频,道教打鼓万能步骤(1)

历史上,小锣鼓的传承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道士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二是农民的代代相传。例如最有名的俞氏家族,从俞虎堂的父亲开始,在一百五十余年的漫长历史中,前后父子相传已有四代,参与者除俞姓子弟外,还有周围三个邻村的村民,多达二十余人。

现在的小锣鼓队以金全余道长为核心,另外七名成员都跟随他进行小锣鼓的学习。除建队时的第一批成员外,还无其他人加入乐队学习小锣鼓,乐队成员亦无传予下辈的情况,金道长也遗憾地说:“现在年轻人对这个不感兴趣的。”由此情况来看,小锣鼓虽已复兴,但其今后的传承发展状况仍然令人担忧。

诸翟关帝庙的小锣鼓队成立之初,由华漕镇文化管理站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排练计划:每月2次,每次4小时,年训练时间为96小时;建立排练台账,对排练内容、方式、进展、效果等逐一记录;恢复传统曲目的演奏。在建队之初排练效果极为明显,不仅恢复了《松竹梅》《鸳鸯斗》《大冰梅》《小冰梅》等多首传统乐曲,并且促进了乐队成员之间的相互融合。

上海小锣鼓队自组队以来曾进行过多次演出,以2007—2008年为例,曾配合华漕镇各项文化活动共下社区演出八次,观众共千余人次,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演出场合一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月中以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表演,二是在中秋、元旦等传统节日的联欢会上演奏。受众范围主要以华漕镇居民为主,几乎没有走出华漕演出过。

道教打鼓视频,道教打鼓万能步骤(2)

上海县小锣鼓为《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审稿会演出(资料图片)

上海小锣鼓失传多年,因此在青少年及中年人中知者甚少,导致其生存空间小,传承面较窄,推广难度大。华漕镇文化管理站在以巩固传承基地、稳定传承队伍的基础上,紧抓日常排练,向社会自我推介扩大影响,为传承保护打好基础。文化管理站小锣鼓负责人朱老师说:“小锣鼓推广起来蛮困难的,我们计划还要推广到小学,把小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也学一下。”这是传播这一传统乐种的一个很好的尝试。另外,华漕镇有大量的外国人居住,他们对小锣鼓十分感兴趣,华漕镇文化管理站考虑通过华漕国际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来争取吸引一批爱好者,并计划把小锣鼓引入当地社区开展的各类中外文化交流演出,努力为其搭建展示、传播的平台。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三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浦江二小的青少年来诵读《艺心艺意》。

《艺心艺意》是“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民艺乡俗”辑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讲述了流传至今,或渐渐消逝的民间艺术。它们多流传于市郊,在乡镇村宅间互通,带着独特的民间审美和亲切的本土乡音,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渐行渐远。该书的出版,就是希望能成为这些民间艺术曾经存在的佐证,做到有源可溯,有根可循。

2024年5月起,第十三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闵行区浦江二小 五(6)班 杜泽麟

图文:明镜文化

编辑:赵若楠

初审:方佳璐

复审:何婷婷

终审:茅杰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