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过锦上添花,还有雪中送炭,但确实也存在着“破罐子破摔”。什么意思呢,常识的理解是“好上加好”或“及时止损”,但很反常却又真实存在的一种心理模式是,“破罐子破摔”,“坏上更坏”或“主动放弃及时止损”。
这是一种眼睁睁看着自己滑落失败深渊而无能为力甚至进行加速的一种自毁模式,假设前提可能是,人生应该完美,当不完美的时候,就应该废弃(记得曾经一位老师跟我们说过,人生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此,在本就不完美的世界中追求完美,不可能实现)。
另一种假设前提可能是,所有人都应该主动为我好,我无需付出与负责,还可以用自己倒霉的状态作为筹码要挟别人,令别人良心不安。所以,当不如意的事情来临,我无需努力改变什么,而是被动等待他人“应然地”力挽狂澜就好了,不论怎样,我会越来越好,只是时间问题。这是一种极为自私又极为被动的心态,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动力都寄望在外界,而自己,却想不劳而获。
后一种可能的心理逻辑往往比较隐晦,虽然想是这么想,又不好意思直接表达,就只能以“隐藏”、“虚伪”、“假无私”等方式表达自己,用令自己“惨兮兮”的样子形成对周围人的一种暗控制,用很负面的方式声称自己于世界的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倾向,久而久之,就将“破罐子破摔”演变为一种考验世界是否对自己良善的测试,而当情况越来越糟时,他们的积怨也就越来越深(受害者心态就是这么来的)。
一种思维模式的形成,往往难以更改,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习气。我们相信所有人都趋利避害,追求美好,可获取利益的路径却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破罐子破摔”就是其中一种。他们无底线地令自己悲惨,纵使如此,最底层的渴望和期待依然向往着美好,只是,他们要么根本不认为世界可以美好得匹配他们的想象(事实也确实如此),要么根本不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创造美好。前者,是一种过于苛责的心态,而后者,则是一种不为自己负责的心态。
你怎么对待生活,生活也怎么对待你。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算法,那么,因为底层假设出了问题,生活对我们的回馈,也必然朝着“求而不得”的方向走去,这是最大的无奈,也是最大的悲哀。
注:灵感来源于“易鸿运”首席导师刘昱诚先生,以及伙伴们的集体研讨。欢迎关注“鸿运家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