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喜欢利路修?可能因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不想出道却又被迫在舞台上营业,这像极了现在的我们。
而面对自己不想做的事,利路修大胆地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活出自我,这种洒脱随性的生活方式让许多人羡慕不已。
无需陷入社会化内卷的焦虑,无需什么都和别人“争个第一”,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做着自己热爱的事“岁月静好”,这大概是许多人渴望的生活状态。
可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无法做到不喜欢的事情就要回避。讨厌加班,但是没多少人会说出来,更多人选择的是默默忍受,无条件地接受这个大环境。
所以当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勇敢地说“不”的时候,你眼前一亮,不禁为这个“有趣的灵魂”喝彩。
利路修表达出了我们的内心的呼声,他做了很多人想做却不敢的事情。
事实上,不同年龄有不同年龄的焦虑和苦衷。
一段苦、一段甜是人生常态,苦难和幸福共同编织了这酸甜苦辣的百态人生。
那些“月入两万”的神话毕竟是少数,多数人与你一样,还在生活的浪潮中起起伏伏。
每个人都有难以言说的辛酸与苦楚,每个人也都在咬紧牙关努力生活。
一路走来,独一无二的你真的已经很优秀了。
而想想那些正与你一起奋斗的人,其实你并不是在孤军奋战。
“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苦闷可以倾诉,“丧”也是被允许的。
随着网络化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适当适宜的“丧”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独特的生活和表达方式。
我们无法逃避现实,于是通过这种自嘲性的吐槽方式来排解、宣泄压力。
尽管有些时候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没有那么乐观,但在“丧”之后我们仍能积极面对生活,而不会就此真的放弃。
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不管是“佛系”还是“丧系”,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而“丧”的意义恰恰在于,认清现实,凡事把最糟糕的结果预想到,最后怎样都能接受。
做一个悲观心态的乐观主义者,这未尝不是面对生活中悲伤的一种“调味剂”、“缓冲带”。
然而,一味地“丧”是宣泄情绪的窗口,却不是解决问题的良道。
把那些孤独的情绪都留在昨夜吧,天亮之后,收拾好心情再出发。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年龄是我们与岁月抗衡的有力武器。
年轻的我们有活力、有冲劲,因为年轻,我们有试错的最低成本;因为年轻,我们有了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
所以,尽管生活有诸多不如意,但请勇敢地去闯吧。你很好,并且你要坚信,未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