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处暑不出伏有什么说法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7-04 00:27:16

处暑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我国汉语中处有停止的意思,表示温度将下降,炎热夏日将结束。相比其它节气,处暑是寒暑交替的过渡阶段,温度和降水有很大差异。因此,处暑期间要关注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调整着装品类和数量。

按照我国传统说法,人们把处暑分成三个阶段:一是高原的雄鹰首先感知到温度变化,通过大量猎捕鸟兽储备过冬物资;二是各地转凉,天地间万物逐渐凋零;三是农作物成熟,喜迎大丰收。我国民间就有种说法是:处暑不出伏,必定遇灾害,意思是说处暑时,还没出伏,庄稼就要降质减产,遇到灾年。

事实真是这样吗?接下来将结合古时候的农耕经验和现代科学来分析,引导大家建立正确的认知,能正确认识到俗语的价值,避免被错误的说法误导。

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处暑不出伏有什么说法(1)

处暑和出伏时间

伏指蛰伏,意思是夏季温度高,动物和人都躲在阴凉地,想避免被高温灼伤。我国伏的计算方式是:夏至三庚数头伏,秋后一庚数末伏,意思是: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是头伏,立秋后第三个庚日是末伏。结合本年度实际情况看,头伏是从7月11日计算,末伏是从8月10日计算,即出伏是8月20日。按照以上算法,三伏天长短就有区别,有些年份是30天,有些年份则是40天时间。

处暑时间相对固定,是在8月23日前后的几天时间。由于三伏天的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处暑时间固定,因此有处暑在出伏前和处暑在出伏后两种情况。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出,处暑在伏前和伏后两种不同情况下的农作物是否丰收的结论性判断。

通过查阅日历知道,处暑是8月23日,出伏是8月20日,刚好和俗语中提的处暑不出伏的情况相悖,但这并不能说明庄稼就能丰收。

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处暑不出伏有什么说法(2)

出伏和处暑与庄稼丰收的联系

出伏和处暑没有必然关系,都是我国气候变化过程中的时间节点。我国民间能流传出俗语的原因有三点:一处暑节气到来以后,温度大幅下降,降雨量增加,但此时庄稼正是成熟关键时期;二庄稼遇到降温和降雨,颗粒饱满度就将受到影响,出现发霉变质问题;三本年度处暑在伏后,庄稼在生长过程中就能获得足够的光照,颗粒饱满,能实现丰收的目标。不过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庄稼能否丰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古人的经验要辩证对待分析。

俗语大都由前人通过经验总结而来。一方面具有地域性,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间的气候差异极大;另一方面古人认知水平有限,得出的结论不具有科学支撑和依据。在了解俗语时,要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正确方法掌握俗语中的精髓。

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处暑不出伏有什么说法(3)

处暑节气俗语

俗语:“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到白露底”意思是:处暑降雨,整体的降雨量就很大,能下满十八个江。处暑不降雨的话,就将有干旱天气,干旱要持续到白露底。日常农业管理中,普通百姓要关注天气的变化情况,能根据降雨量多寡,及时给庄稼灌溉,避免干旱问题造成庄稼生长迟滞。

俗语:“处暑天下雨,结子难保米”意思是说:处暑期间持续降雨,即使庄稼有果实出现,也不能成为米。在俗语中强调的是降雨和光照对庄稼生长的影响,粮食就要减产,出现降雨天气,庄稼的品质就要打折扣。

我国民间地区和处暑相关的俗语数不胜数,都是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但能看到有些俗语间是相互矛盾的。其实出现矛盾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有差异,农作物生长情况不同,出现气候变化时的表现同样不同。

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处暑不出伏有什么说法(4)

现代农业中,农作物想丰产丰收不能单靠自然,还要靠人的管理。农作物丰产丰收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水肥管理,通过水肥管理能促使农作物茁壮成长,提高抗病能力;二是病虫害管理,监测农田中庄稼生长情况,出现虫害要及时灭*;三是田间管理,及时处理农田中的杂草,避免杂草吸收农作物营养物质。除此外,相关人员还要关注天气变化情况,避免极端灾害问题导致粮食减产。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我国粮食丰收与否受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小。相信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我国农业丰产丰收能得到很大保障。你对俗语:“处暑不出伏,必定遇灾年”如何看待?

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处暑不出伏有什么说法(5)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