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
大学即将开学,准大学生们暑假都是怎么过的?最近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衢州的高中毕业生郑梦杰暑假找了一份奶茶店的工作,打工两个半月,进账6000多元。但获得这样的收入并不容易,据他介绍,因为工作忙碌,有时候佩戴的手套进了水,也没时间换,等得了空摘下手套一看,两只手的皮肤都被泡得皱皱巴巴。他感叹“打了暑假工,感觉还是上学好”,并表示正在期待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暑假工的经历让他更想赶紧投入校园的怀抱。
高考结束后的暑假找一份临时的工作,这样的操作很常见。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小朋友,高考后就去餐馆兼职做服务员,工作两个月,靠赚的钱买一部手机。这样的经历很有意义,靠自己赚钱买到喜欢的东西,对工作也有了切身的体会。
在成为“打工人”之前,很多人难免会对工作有天真的想法。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总是把工作想得太简单。有的人觉得工作就是谋生,赚得多就多花一点,赚得少就少花一点;有的人觉得年轻就是优势,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甚至在一些人看来,读不读书,有没有受教育,在这个社会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
如今舆论反复渲染那些失意的大学生,类似某某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屈就”于基层,或者很多大学生从事一些并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这些故事刺激了不少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关于教育和工作的认知。
所谓“读书无用论”,通常是基于两种现象。一是有读了很多书的人,事业发展得不如意;还有一种就是没怎么读书的人,也混出了名堂。前一种现象这些年才比较突出,倒是那些没读书的成功人士,似乎一直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激励着年轻人走捷径。其实,所谓“没读书的成功人士”所支撑的“读书无用论”,很多时候是因为一种幸存者偏差。的确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没受过多少教育,但依然获得了成功。可这种人在人群中毕竟是少数,而且,这种人通常有一些特殊的品质或者能力,或者幸运地赶上了时代的风口,尤为重要的是,这些人的成功之路往往并不平坦,可能要付出几倍于常人的努力。
无论是靠失意的大学生来鼓动人,还是拿没读书的成功人士来激励人,危害其实都挺大,毕竟他们都不适用于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你只有真正去体验工作,一天去奶茶店制作几百杯奶茶,或者去餐厅做服务员工作到深夜,多尝试不同的工作,把自己放在人才市场的天平上去称一称,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才能获得理性的认知。对比一下所付出的和所获得的,才能懂得其中的艰辛,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明确现阶段要不要先好好吃一下读书的苦。就像新闻中的那个男孩,暑期打工赚6000块,最后感慨还是上学好。接受更多的教育未必一定能成功,但大体能在就业市场上有更多的选择。
“准大学生”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过暑假,的确值得好好规划。而找一份临时的工作,体会一下“打工人”的生活,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学生生活相对封闭,工作能打开你的世界观,也能让你走出自己的朋友圈。和不同的人交往,感受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体会不同的价值,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他的价值观,会逐渐受到影响,这种经历所擦出的思维火花,绝非靠书本就能获得。 □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