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爱发朋友圈了,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意发朋友圈了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7-10 13:39:35

你看,这是不是很像我们长大的过程。

小时候,爸爸带你去了游乐场,你到了学校到处跟同学炫耀;同学背了一个很炫酷的书包,你到家了会跟妈妈说。

后来,你经历的事多了,见的人多了,说话不再口无遮拦,没有了好奇心,你也会慢慢远离一些人和事。

一边想让别人了解自己,一边又给自己戴上面具。

好友跟你说今天过得很不开心,但他在睡觉前发了一条很热血的朋友圈,你看见后,忍不住笑了出来。

也许朋友圈和我们,都成熟了。

从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说,沉默成了一种方式,却是一个人成熟的开始。

就像那天地江湖日月,不留不念不说话,我们互不打扰,各自逍遥。

为什么我们不爱发朋友圈了,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意发朋友圈了(5)

珍贵的友情,是保护不是消费

你上次拉黑好友的原因是什么?

小张拉黑了认识了10年的好友笑笑,因为买卖关系。

读高中那会,她们都是走读生,晚上下自习都是结伴回家。

她们考了同一所大学,读了同一个专业,最后同一天毕业。

她们在彼此的婚礼上,都给了双方最真挚的祝福。

但最后小张还是拉黑了笑笑。

笑笑这两年一直在做微商,小张也在她手上买了很多东西,加起来也有上万了。

可笑笑隔三差五就跟小张推荐,小张实在是受不了了,就说:“等我用完买。”

笑笑说:“这个月我就差这点业绩了,你不帮我谁帮我。”

小张直接拒绝了。

没想到,笑笑开始翻旧账,为了钱,卖掉了好友之间的信任,为了一点利益露出真面目。

越了解,越扎心,越在乎,越受伤。

一味付出和一味索取的友情,注定不能长久,真的是大喜大悲看清自己,大起大落认清朋友。

为什么我们不爱发朋友圈了,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意发朋友圈了(6)

高晓松与朴树之间“欠债还钱”的故事,让人啼笑皆非。

高晓松在最落魄的时候,找朴树借了15万,朴树说了俩字“账号”。

过了不久,朴树又给高晓松俩字“还钱”。

看似好笑,但很真实:感情和钱一样,都是要还的。

高晓松说过一段话:

“感谢时光于流逝中的恩宠,感谢成长与回望,感谢缘分和信仰。

聚散自由天注定,不怨天,不怨命,但求山水公作证。”

成年人给对方最后的爱,是清醒,是识趣。

为什么我们不爱发朋友圈了,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意发朋友圈了(7)

真心换来的感情,才能长久且深情

讲一个故事。

1922年,湘西有个刚满20岁的青年,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只身一人去了北京,他叫沈从文。

在北京漂泊了2年后,兜里一毛钱不剩,饭都吃不起,他打算回家。

寒冬的街头,特别凄凉,沈从文思考了许久,准备搏一搏运气,他开始给京城的知名作家写求助信。

但信石沉大海,没有得到回应,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有一个人回信了,这个人叫郁达夫。

这时候的郁达夫是北大会计学教授,之前跟沈从文没有任何交集。

郁达夫冒着大雪去找了沈从文,见面时,沈从文冻得嘴唇发紫,话都说不出,郁达夫取下了围巾,披在他身上,请沈从文吃了一顿饭。

据记载,那餐饭花掉了一元七角多,是沈从文北漂来,吃过最豪华的一餐饭。

最后,郁达夫把找零的饭钱三块二毛几分,塞给了沈从文。

50年后,郁达夫的侄女来看望沈从文,聊天中沈从文感慨说:“那天,他拿着5块钱请我吃饭,那可是5块钱,那时候的5块钱啊。”

那时,沈从文70多岁了,郁达夫已经离世三十多年,可郁达夫的5块钱,沈从文一辈子没忘。

一个人在低谷期,最能看清世态人情,成年人的友情都是易碎品,珍惜为你雪中送炭的人。

为什么我们不爱发朋友圈了,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意发朋友圈了(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