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过立秋,但是有的地方还是酷暑难当,明天是农历的七月二十六,正是三伏天的末伏,在二十节气中又叫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这个时候的太阳黄经到达150°,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位,即戊位。交接的时间点在公历八月二十三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处暑之后天气开始逐渐变凉。
古人称“处暑”为“出暑”,顾名思义就是炎热尽除、炎热消退之意。民间说的“三伏天”就包含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处暑的到来,意味着三伏天已经进入末伏,炎热的夏季已经到了尾声,天气逐渐由热变凉。古人认为暑热天气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都很有利,因此颇为重视。
古代以农耕社会为主,节令的变化对农作物的耕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衍生出了很多与之有关的农谚俗语,“处暑不出伏,遍地起新坟”就是其中的一句,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说法?
古代的劳动人民都是看天吃饭,如果处暑还在三伏天之中,天气干燥无雨,那么地里的庄稼就会减产,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吃不饱,饿殍遍野,时疫四起。因为古代的生产力水平有限,一旦遇到大自然的自然灾害,粮食就不够吃了,所以自然就是遍地起新坟了。
除此之外,“处暑不出伏”还反应出了天气的异常,按照正常的节令变化来说,处暑之后,天气就逐渐变凉,如果还在三伏天之内,则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持续高温的话,也会导致农作物干旱而死,这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往往是致命的打击。
那么今年的处暑是否已经出伏?按照农历日推算,今年处暑是八月二十三日这天,但是出伏的时间是八月二十四,说明处暑还处于三伏天的范围。不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在“处暑不出伏”这样的时节下,也照样可以把农作物种植得很好。再也不会出现“处暑不出伏,遍地起新坟”的情况了。
处暑燥热,同时也是一个由热转凉的节点,这个时候,要注意饮食上忌吃辛辣食物,早晚适当添衣,养护肠胃健康,睡觉的时候保护好肚子不受凉。同时还要注意秋季是腹泻多发季,尤其是孩子,要多加注意。
民间对于处暑还有一些习俗,比如说吃鸭子,古人认为此时的鸭子是一年当中最有营养的时候,肉质肥美很适合煲汤吃。人们也会放河灯,纪念逝去的亲人,除此之外,很多地方还有开渔节、拜土地公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