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秋天终于到了,秋高气爽的天气,一扫夏日的炎热。可对于很多昆虫来说,秋天意味着生命即将走向结束,需要抓紧时间繁殖后代。螳螂就是其中之一。
《博物》9月刊的特别策划是“螳螂”。这么熟悉的生物,我们都讲了啥?今天先揭晓一部分。
《博物》9月刊的专题策划为“螳螂”,让我们摘下“人类滤镜”,从更自然的视角看螳螂。摄影/唐志远
凡是螳螂必带刀,带刀未必是螳螂
说一个螳螂最典型的特征,那一定是它们的捕捉足。所有螳螂都有一对高度特化的捕捉足,形态如折刀一般,“刀刃”还有尖刺。这是它们最主要的猎食工具。
螳螂如折刀般的捕捉足,是它最典型的特征。
摄影/CaPro
但反过来,有捕捉足的昆虫就是螳螂吗?这可不一定。演化的力量常常把一些物种塑造成相似的外形。同样以捕食小昆虫为生,半翅目的螳蝎蝽、双翅目的螳水蝇等,都演化出了捕捉足。但与螳螂最像的,莫过于脉翅目的螳蛉,它们从头到尾都像一只小型螳螂,甚至也有同样修长的“脖子”和便便大腹。
螳蛉
摄影/lintiancai
雌雄胖瘦有别,辨别细数腹节
同一种螳螂,通常雄性会比雌性显得更纤细、消瘦,触角和翅也更长更发达。
但最关键的特征在腹部,把螳螂翻过来数数肚子上的节数,雄性有9个,但因为第一腹板退化不可见,实际上只能看到8节。雌性则实际有7个腹节,能看到的只有6节。雄性的最后一个腹节特化为铲状,雌性则为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