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的峨眉山水源地共有两个取水口,招标选中当地一家建设公司。“做完第一部分工程,预算就超标了。”李强回忆,做预算时大家认为水泥的成本是50块钱一袋。实际施工时才发现,需要人工背水泥上山。“成本一下子增加,工人把水泥背上山也要50块钱”,而且一位工人一天最多背两趟,施工周期变得漫长。
在山地建厂,需要把各种建材工具运至山上,零零碎碎的还曾采用过骡子驮运。一根输水管道重量通常超过六百斤,需要在没有路的山上提前铺好类似梯子的滑道,有时候坡度能达到45°-50°,需要五六个人用绳子绑好管子,顺着滑道一起拉抬上山。光是运输建材,就要花费半年多的时间。
峨眉一年中,有200多天是阴天或者雨天,降水量充沛。多雾多雨的天气让参与工厂建设的人吃尽了苦头。吴承付回忆,当时干着就会下雨,“土方工程遇不得雨水,一下雨我们就只能停工,雨停了把水排除去再重来”。就这样,从寻找水源到开发、建厂投产,农夫山泉的员工在峨眉山花费了六年的光阴。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厂,位于峨眉金顶背面山麓。每当天清气爽,能遥遥看到金顶霞光。
生产基地和取水管道完工后,还有调试环节。在陕西太白山工厂,取水口到生产基地距离23.5公里,这就是取水管道的长度。李强带着侯小川对管道每一处进行检查和调试。怕漏掉细节,他们只能步行。一个来回就是47公里,相当于一个马拉松。“早上8点出发,下午5点多才能回来”,李强形容当时的状态,回到住的地方,躺着连饭都不想吃了。想到第二天还要继续检查,心情更加痛苦。痛并快乐的是,他们检查后发现,管道每一处都符合标准。
参与过山地水源地建设的员工普遍认为,山里的日子慢,慢在工期漫长,慢在一切回归原始,这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从决定只生产天然水和天然矿泉水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农夫山泉要走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路。
B面“搬运工”:先成为大自然的保护者
如果说高山峻岭只是不得不面对的天然屏障,那么细致入微的环保规则和对一草一木的敬畏则是农夫山泉主动给自己找的“麻烦”。
农夫山泉每一处工厂的选址,都经过了数年的考察、追踪、论证。即使找到了优质的水源,也还要跟踪监测两年以上。只有通过严格的第三方环保评估,并确定水质、温度、流量等等指标符合农夫山泉的严苛要求后,才会建立工厂。
“安装个水管能有多难呢?”进入农夫山泉之前,侯小川曾想当然地认为。毕竟他和管道打过不少交道了,之前做过很多市政工程,都有管道的设计和安装。入职的第二天,侯小川就被派往项目现场。到了工地之后,他才发现农夫山泉的水管和自己之前接触过的都不一样。出于“保护性开发”的理念,农夫山泉对水管材质要求更高,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需要遵守的条条框框多如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