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人被称之为“万世先师”,古代的读书人都可以说是孔先生的门徒。在当时那个过分强调“尊师重道”的时代,说孔子的言论是份“另类的圣旨”一点也不为过。
其实现在也多少有受些影响,只不过现代人大多只遵守“为亲者讳”,轻易不敢直呼长辈名讳,对于贤者和尊者的忌讳一般不怎么讲究。
但古代就不一样,不遵守这些忌讳规则,就如同忤逆圣人一般,那这人的仕途或者说是前途,恐怕会因此多出很多坎坷。
“忌国之讳”如果前面说的只是跟自己前途挂钩的“小事”,那么后面这一条绝对是跟自己小命挂钩的“大事”了。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体系中,国家不是人民的,而是“家天下”,是某个家族的天下,因此人也有尊卑贵贱。天底下最最尊贵的,必然要数当时的皇上了,皇帝的名讳,在哪里都是大忌讳。人们一般会用别的字代替帝王名讳,比如汉武帝刘彻,为避讳就会把“彻”字用“通”来替代,阅遍西汉的典籍文书,你一定看不到“彻”这个字。
不仅如此,对于本朝已故的老皇帝等皇家大人物的名字称谓,也在天下臣民的避讳之属。
除此之外,古时的言论也不自由,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千秋万代的坐享江山,所以一些有关“亡国”的言论,也是大忌讳。
如果生活在古代,就必须小心翼翼的注意着这些东西,如果一不小心犯了“国之忌讳”,那么就只有人头落地这一条路可走了。古时针对这种情况还专门给规定了罪状,就是人们常说的“大不敬”之罪,妥妥的*头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