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标准是什么?上游企业不知道,食材加工厂和中央厨房处于过度生产的状态,餐厅的原料标准也不明确。
总结来看,当前中国的餐饮食材供应链主要呈现四方面特点:专业供应链能力不健全;部分劣币淘汰良币;投资、保障、标准化,以及to B to C的运营、品牌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色地方新兴菜兴起,大单品餐厅和大味型餐厅,与之相关的供应链变强。
说到底,我国餐饮市场,还没有形成一条完善的品牌食材供应链,品牌、渠道、供应链处于分割的状态。
具体来看,供应链强势而利薄,很多供应链企业是地方龙头,非常强势,有的企业觉得自己什么都干,看什么热销就做什么,看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每天可以研发出超十款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到底有没有市场价值却不清楚,也不擅长和消费者沟通。
品牌、渠道和食材供应链之间该如何相处?我的建议是突破瓶颈,放下身段,并在最习以为常的问题上积极突破,可能会更有效果。
03.
通过科学测评和动态抽检,
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选品指南
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食极星。
食极星是一个国家级企业榜单评测主体,专注于从食材供应链到餐品的检测、评价、评级发布。服务追求健康饮食的消费者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希望通过美食标准评价体系,让消费者更清楚地理解上游食材的品质、标准,进一步传播中华美食文化,以及消费者对食材的健康信任度。
食极星的常态工作就是持续进行标准发布和抽检评测。
我们不仅要制定出标准,而且让这些标准成为市场标准,让消费者了解这些标准。这些标准要进行分级,包括品质分级、健康分级。同时这些标准也要有科学依据,我们会通过不断检测和抽检机制的反馈来确定标准。
食极星有一系列标签评测体系,评测的内容包括餐品、门店、供应链等。我们也会持续对标签进行标准表达和抽检复评。我们还和饿了么联合发布了食极星的外卖评测和营养评级。这套评价体系内包括反馈机制,评测后如果发现问题会展示出来。目前,这些评价表达和标签体系已经开始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正式落地和拓展。
从我们评测的产品,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会对基础营养进行检测,还会测评产品品质。这些品质食材如何变成品质餐品?我们也在不断升级评测标准,让消费者更清楚感知到产品的品质。
另外,我们也会对产品进行品鉴。品鉴是来自食材方的品牌诉求。它们希望有一天自己的食材能够出现在国宴上,能够成为出海美食的代表。这就需要有文化的加持,同时也要有感官体验的加持。
我们希望通过专业的评测,给消费者提供专业的选品指南,同时带给更多上游供应链渠道端口,带给大家更多组合机制。
目前,食慧中国行餐品食品评测活动已经正式启动。我们会在北京、杭州、广州、深圳、厦门、上海、香港等全国多地,针对餐饮食品、品质食材、健康调味等进行标准科研和抽检,为消费者建立更全面、健康、安全的饮食消费推荐。
我们希望,未来可以一起更好地服务消费者,让渠道品牌成为专业化美食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