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奶奶爱喝牛奶绕口令完整版,绕口令刘奶奶买牛奶完整版视频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11-12 03:03:59

刘奶奶爱喝牛奶绕口令完整版,绕口令刘奶奶买牛奶完整版视频(1)

刘奶奶爱喝牛奶绕口令完整版,绕口令刘奶奶买牛奶完整版视频(2)

刘奶奶爱喝牛奶绕口令完整版,绕口令刘奶奶买牛奶完整版视频(3)

谭嘉煦的粉丝留言

刘奶奶爱喝牛奶绕口令完整版,绕口令刘奶奶买牛奶完整版视频(4)

刘奶奶爱喝牛奶绕口令完整版,绕口令刘奶奶买牛奶完整版视频(5)

谭嘉煦是位地道的美国人,但他的中文说得极好。在北京生活了多年,他早已将自己融入这座城市,混成了一个“老北京”。

他离开纽约的宁静小镇,来到北京的繁华街巷。北京以特有的包容与机遇,重塑了谭嘉煦的人生轨迹,也让他从一个内敛的“I人”转变为敢社交、爱探索的“E人”。

他也在这座城市留下了独特的个人印记:以自媒体的方式,记录“老谭的中国生活”,诠释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共鸣。

这个“老外”

北京话说得也忒溜了

“我是老谭,现在住在北京朝阳门内那块儿”,在北京建外大街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北京青年报记者和谭嘉煦碰了面。这位长着典型外国人面孔的男人,操着地道的北京口音作自我介绍。

老谭,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一个小镇,小镇人口仅有2000人左右。

在他高中时期,一门名为环球学的课程上,老师把很多不同国家的报纸贴在黑板上,有阿拉伯文、德文、法文,还有中文。

方块字的神秘与美感,一下就吸引了他。“每个字都像是由一横一竖一点组成的拼图”,老谭觉得特别新奇,当即就对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开始自购中文书籍和磁带,自学汉语,试着分析汉字结构,模仿发音。

学习中文,对许多外国人而言,是项极具挑战的任务,“刘奶奶喝牛奶”等绕口令曾让不少外国友人望而却步。但对老谭而言,与汉字初遇,便有一种难言的默契与归属感。

偏旁部首、会意象形,乃至同音字四声的微妙变化,对老谭而言不但不是阻碍,反而成为他学习中的乐趣所在。中华文化,于他而言,是新世界的大门,引领他进入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

老谭自学中文的事起初并未向家人透露。直到高中毕业之际,他向父亲提出,想去参加夏令营。父亲以为儿子是想加入佛罗里达的户外潜水露营,结果谭嘉煦却坚定地表示:“不,我打算去外语培训学校学中文。这个夏天就不跟你玩了。”

当年,申请学习中文的课程因人数不足取消,他无奈转投阿拉伯语,虽也学有所成,但心中那份对汉字的执着仍在。终于,上大学后,谭嘉煦在迪金森学院——这所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卡莱尔的顶尖私立文理学院,如愿选择了东亚研究专业,将自己对中文的热爱,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

定居北京

老谭从I人变成了E人

读大三那一年,对于谭嘉煦而言,是个人成长的转折点。他获得了北京大学的交换学习机会。而这个机遇,也让他的性格在日后发生大转向。用他的话说,“之前我完全是个I人,现在是外E内I。”

谭嘉煦回忆道,在美国的高中和大学时期,他的社交圈子比较窄,即便是作为游泳队队长与乐队萨克斯风手,他也保持内敛,朋友寥寥,鲜少参与派对或社团活动。与室友和几位同学的交往,构成了他全部的社交范围。

然而,在北大的留学生宿舍,他与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同学共同生活,中文的优势让他成为众人求助的对象——开银行账户、打车、点菜等等。种种小事,让他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被需要的感觉。

这种转变,不仅让他在实践中磨砺了语言技能,更让他感受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

“北京,让我打开心扉,愿意主动去探索社交的广阔天地,”老谭感慨道。与北京本地朋友的交往,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互动,让他体验到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课业之余,在北京读书的那两年,谭嘉煦几乎游历了中国的每一个城市。从彩云之南的云南,到巴蜀大地的四川,再到神秘多彩的贵州,他的每次旅行,都是一次文化的洗礼。他还曾北上,穿越广袤的内蒙草原,领略东北的冰雪风情,天津、上海、杭州、苏州、海南等地,都留下他探寻的印迹。

在老谭眼中,南方灵隐寺的金黄色调,与北方四合院的红墙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色彩的差异,让他直观地感受到了南北方文化的独特韵味;当踏入云南与贵州,他又被吊脚楼的神秘、傣族房舍的异域风情深深吸引,少数民族的文化、建筑、服饰,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他眼前。

山水间的自然风光与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让他仿佛步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体验着与汉族地区截然不同的文化魅力。前两年,他还去过宁夏和甘肃。

本科毕业后,谭嘉煦到英国攻读硕士学位。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主题是“城市规划”,他将北京作为研究课题的实地考察地。在他看来,过去几年里,北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城区的扩展和地铁网络的四通八达,使这座古都在保留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变得愈加现代化。

谭嘉煦特别提到了北京的胡同,他观察到,近年来胡同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公共卫生间等设施变得更加整洁。同时,北京的绿化水平也大幅提升。

“刚来北京时,北京的郊区还有些‘光秃秃’,颜色也有些单调。现在北京的郊区绿化做得特别好,我每次去郊区都会比较诧异,觉得好像跟我上次来又不一样,一片绿意盎然。”谭嘉煦说。

硕士毕业后,老谭决定回到北京定居。在这片熟悉的土地,友朋满座,机遇纷至沓来。国际友人与他共享资源,为他打开职业生涯的广阔天地。

谭嘉煦坦言:“我从未考虑过离开北京。我觉得这里很好,而且最初的几年充满了新鲜感。到了第四、第五、第六年,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这里投入了太多,我的社交圈、职业机会都在北京,我没有理由离开。”

做自媒体

记录和探索中国生活

老谭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隔壁家的大叔一样亲切。在很多中国人眼里,这位外国人做的事同样让人感到温暖和接地气。

2013年,谭嘉煦发起了一个公益项目——“手摇中国”。这个项目的目标是通过提供轮椅和手摇自行车,帮助脊髓损伤者及肢体残疾人士重新融入社会。

在这段漫长的旅途中,他们拍摄了大量短视频并上传至网络平台,赢得了广泛关注和支持。网友们的留言充满热情和善意:“心怀大爱,善良无国界”“来新疆吧,招待您烧烤”……

2017年,从云南至北京,106天、5800公里的公益骑行,谭嘉煦陪伴着他的残疾朋友,体验了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温暖与人文。

这期视频的热度,也让他的善行为更多人所知,更成为文化交流的催化剂,拓宽了他的社交网络。

2020年,谭嘉煦有了新的身份标签——全球化智库编辑和自媒体创作者。智库的工作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而自媒体则成了他探索与分享中国文化的独特窗口。

在自媒体的早期探索中,一期胡同骑行的视频,以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状态,展现了谭嘉煦与母亲的温馨互动。

他带着母亲骑自行车游历北京的胡同,孝心之举,加之其标准的外国面孔与流利的北京话,构建起一幅和谐的跨文化图景。这期未经策划的视频意外收获了万人点赞与共鸣。

如今,谭嘉煦的社交圈子中,80%都是中国人。其中,与山东枣庄的王丰,因公益结缘,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每年春节,谭嘉煦都会前往王丰家中,与王丰一家人共度佳节。这份跨国的友情,已持续了七八个年头。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是因为社交媒体而认识了他。地铁上、电梯里,他经常被粉丝认出。

前不久,一次在餐厅的偶遇,让一位客人惊喜发现他的身份,随即,连同老板一起,他们围坐一桌,深入“探讨”了中国米酒文化,一谈就是四五个小时。

到目前,谭嘉煦的账号“老谭的中国生活”在某短视频平台已收获9.7万粉丝关注。他以镜头为眼,记录并分享生活的点滴。从探店、逛展到文化见解,再到个人感悟,每一条视频都承载着他对中国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与独到见解。

每周三晚的直播,成为他与粉丝深度互动的固定时光。话题虽不固定,却总围绕着他所亲历的中国各地,分享见闻,讲述旅行故事,他用自己的真实见闻勾勒出中国大地的多元风貌。

谭嘉煦曾在自媒体商品橱窗推荐过《昨天的中国》一书,他翻开书页,对着镜头,展示其中一张照片:两个短发女孩脸上罩着透粉色的纱巾。“初来北京那年,街头有不少人戴头纱,当时的北京沙尘暴频发,如今的北京,沙尘已鲜见……中国的变化太大,太快了,所以这些照片里的景象可能已经被淡忘。”谭嘉煦像讲故事一般,向直播间里的人们诉说着他对时代变迁的见证。

地道“老北京”

爱上涮肉二锅头

北京城不仅塑造了老谭的生活,更融入了他的血脉。这位“老北京”的生活方式也愈发“接地气”了。

比如,中国美食几乎无一例外地征服了他的味蕾,铜锅涮肉和二锅头,皆是他所爱。面包在盘中一抹,是一种西餐的习惯,但现在的老谭更习惯用掰开的馒头接菜汤儿。

“长久地在一个地方生活,自然会融入当地特色。”谭嘉煦说。

他还特别提到了中国电子支付的便捷。“日常出门钱包里一般没有现金,仅有几张银行卡,现在卡也鲜少使用。我记得上次取钱用是为了给朋友塞红包。”

谭嘉煦见证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同时,北京这座城市也见证着谭嘉煦的蜕变——从“老外”到“老北京”。

刚来北京时,出租车司机是谭嘉煦了解北京的重要窗口之一。大多数司机都是地道的北京人,他们总是热情地推荐各种景点,“比如有司机建议我去护国寺,我就会顺着他的建议去看看。”谭嘉煦说,在与司机的交流中,他不仅能收获地理知识,更能深入了解北京的文化底蕴。当然,这种信息分享往往也是双向的。

有时,司机谈到关于美国的一些问题,谭嘉煦也总是耐心回应。

时至今日,谭嘉煦已经在北京生活了20年,他的足迹遍布北京的大街小巷,对北京的了解早就深入城市的肌理。已成为“老北京”的他,对这座城市的认知也远超过一般游客。

现在,再面对出租司机师傅推荐的常规景点,他会笑着调侃道:“您这不行啊,您这不大了解北京。”

谭嘉煦始终坚信,对话与分享的力量不可估量。就像他做自媒体,总是以老朋友的姿态,用聊天的口吻,分享自己的旅行见闻、日常感悟,还有中美文化差异那些事儿,他说:“咱聊到哪儿就算哪儿。”这种随性又真诚的记录,成了他与这片土地、与无数网友之间最自然的连接方式。

文/本报记者王婧懿实习生宋欣晔

统筹/林艳张彬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