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2月14日,宋女士在某电商平台一家店铺中,购买了一款售价为96元的和田羊脂白玉手镯,随手镯一起寄过来的,还有一个礼盒和一张“贵金属及宝玉石首饰鉴定证书”,然而宋女士将该玉镯送检后,发现该玉镯材质为玻璃。(据3月14日极目新闻《网购一只带鉴定证书的“和田玉镯”,送去鉴定却发现只是玻璃材质》)
这则新闻让人想起不久前的另一则新闻。杭州一男子花128元在网上买了一个LV包,收到货后发现是高仿的,提出退货被商家拉黑,男子愤而找媒体帮忙维权。
正如同128元肯定买不到正品的LV包一样,96元也不可能卖到真正的和田羊脂玉镯,虽然我们经常看到有什么“跳楼价”“吐血打折”,但事实上商品的价格永远不可能低于其实际价值,没有任何一个生意人会做完全赔本的买卖,所谓“一分钱一分货”,能流传这么多年,当然有其道理。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大家都会有一丝疑虑:买的人究竟是缺乏常识被蒙了,还是故意知假买假来索赔。也有不少人会感叹说,贪小便宜就是会吃大亏。但无论如何,消费者之所以会卖到假货,是因为有不良商家知假售假,既然违法卖假货,就肯定应该付出代价,该怎么赔就得怎么赔。
某种意义而言,这种卖出不合理超低价的售假商家,还算是“良心商家”,因为,但凡是理性一点的消费者,都能从价格和评价中判断出,这不可能是真货。相比较起来,那些拿着假冒伪劣产品卖出正品价格的骗子,更加可恶。
因为,很明显,曾经被视为辨别珠宝真假和质量最好凭证的鉴定证书,已经失去了公信力。早就有媒体曝光,珠宝鉴定证书可以随意造假,一张只要几元钱,量大还有优惠,张冠李戴的还算是用心的,有很多都是纯粹造假,一张照片就可以出证书,官网编号都是假的。商家承诺“有证书”,就是一句没有任何分量的空话。消费者如果不是行家里手,根本无从判断自己买的是真货还是假货,商家如果把假货卖出真货的价格,消费者一旦失手,损失就会更加严重。
一直以来,违法成本过低、维权成本太高,使得电商平台深陷假货泥潭,而各类社交平台的兴起,也为假货售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短视频平台上搜一下,类似于宋女士所看到的那种,原价5999现价99,高于正品白菜价的珠宝,卖得风生水起。卖假货能卖得如此张扬,是不是不太正常呢?
诚然,消费者当然应该擦亮眼睛,不要去购买那些价格上“一眼假”的珠宝,但是平台和监管部门是不是更应该擦亮眼睛,让所有售假的商家,不管是高价还是低价,都没有立足之地呢?这样大大方方、明目张胆地售假,既是侮辱了消费者的智商,也是打了监管的脸啊!
电商法以及消费者权益法明确规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承担连带责任。所以,消费者不仅要学会避坑,还要勇于“炸”了这些坑,坚决维权,为自己挽回损失的同时,也是帮忙清除售假“害虫”,维护市场秩序。
监管部门更应重拳出击,让电商平台更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日常的审核监管,不要让售价者如此肆无忌惮,招摇过市,假货可以下架,黑店可以关闭,但信任和商誉一旦毁了,是很难有长远的发展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