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记者杜晓 实习生张国庆
大数据时代,人们生活日益便利,但是却引发了“*熟”的争议。
大数据“*熟”,说的是就相同的商品或服务而言,老客户花的钱比新客户更多。比如,在同一个平台预订同一家酒店,老用户或会员用户从平台上看到的价格,会比新用户或非会员用户看到的价格高;同一段打车距离,次数越多,越到后面的价格也渐渐提高……
大数据“*熟”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又可能引发哪些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大数据“*熟”不好界定
王珊(化名)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她向记者透露,她曾通过某网络平台购买手机流量,第一次输入号码,选择流量套餐不付款,返回去与其他充值途径做比较再到某平台购买时,同样的号码,同样的流量,价格却比第一次高。
“如果经常使用某个软件进行消费,系统会记住你的消费偏好,自己也会对这个软件产生依赖性,或者成为这款软件的‘忠粉’,在这种情况下,稍微提高一点价格并不会影响消费者的决策。”王珊对自己多年使用手机软件的情况进行了总结。
不过,王珊认为,对于不常用某款软件的消费者来说,软件会考虑先给予优惠,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从而形成消费者的选择偏好,逐渐向前一类消费者靠拢,软件运营商就达到了客户流量充足的目的。有了稳定的客户流量,获取利润就自然而然了。
受访者钱丽(化名)是一家外资金融公司的职员,她认为,线上平台的价格是一种定制化的价格。
“就好比你坐出租车。点到点的位置,有很多不可确定的因素,比如说今天我从家里到公司,不可确定的因素包括红灯、堵车、车辆机械故障等,这些都可能造成价格浮动,导致你无法确定这个价格是‘*熟’的较高价格,还是一个正常价格。”钱丽说。
还有一些“*熟”行为则不那么明显。
王航(化名)是一名普通公司职员,他是一家网络平台的会员用户,他说:“我有两个手机账号,一个开通了会员,一个没有开通会员。我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使用着两个账号,平台提示的可领红包额度不一样。”
“这或许可以称得上是商家的一种‘*熟’行为吧。”王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