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水资源优势。图为俯瞰武汉美景。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要求,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思考和谋划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2021年2月26日)
湖北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
——**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2020年5月24日)
英雄的武汉人民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一定能够浴火重生,一定能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
——**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2020年3月10日)
长江日报讯 4月的武汉,迎来新的春天。
春潮涌动,武汉第六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菱电电控挂牌。
春意盎然,国内最先进自动驾驶出租车行驶在车谷的大街上。
春风十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双双创下历史之最。
如沐春风,迎考“十四五”。武汉努力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武汉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今年一季度重大项目开工、招商引资双双创新高
东风公司发布最新消息:今年前两个月,累计销售汽车42.80万辆,同比增长69.99%。产销已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销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12.4%。
以东风公司为代表,武汉疫后重振跑出加速度。作为全国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城市,去年武汉在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断崖式下跌情况下,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重回全国城市前十,位列第九。
武汉,在短短一年里,又回到各大榜单“全国前十”。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联合发布《机遇之城2021》报告显示,在全国47座城市中,武汉排名第八位。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家创新型城市,武汉创新能力全国第五。
这样强劲发展势头,进入2021年愈发明显。
在黄陂区,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12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额156亿元。该区立志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
一季度,全市215个集中开工重大项目总投资达3305.4亿元,创下全市单次集中开工之最。
在长江新城,中安产业投资(深圳)有限公司投资3亿美元打造智能制造供应链与工业互联网服务基地。项目建成后供应链服务交易额预计达100亿元以上。
一季度,在全市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上,112个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总金额达3462亿元,为武汉历年来单场招商活动之最。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将上线并投入运营。这距离去年10月科技部批复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仅隔半年多。
中国网信产业的“国家队”中国电子,继去年签约落户华中区域数字产业总部后,新近在汉签订《中国电子云全球总部项目投资协议》,在汉孵育百亿级规模企业。
在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推动下,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正在加速向武汉聚集。
金山软件扩大投资40亿元成立金山软件(武汉)总部,投资建设国际业务研发和运营总部,金山云数字医疗总部,金山世游全国美术中心、全球游戏发行中心等3个全球中心。
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希拉姆·罗摩克里希纳(Seeram Ramakrishna)签约院士引领十大高端产业项目,在武汉率团队研发的“智能控温胶囊”取得创新突破,已用于小米等手机电池的降温。
海外招聘“一呼十应”,光谷1300余个海外招聘岗位需求收到1.8万份简历,入职的大学生近600名,其中海外留学生超过400人,其中包括一些世界知名高校毕业生。
9个城市居民看病实现医保“一卡通”
在新发展格局下,党和国家不断赋能武汉。
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要求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六个方面着力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沿着党和国家绘制的蓝图,武汉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既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支点,也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支点。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武汉挑大梁、当先锋、打头阵。
做大做强大武汉,武汉着力加快提升能级,提出力争今年GDP增长12%以上。与此同时,今年长沙和南昌也分别提出了8%、8.5%左右的高增长目标。
经合组织(OECD)最新发布的中期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5.6%。这意味着在武汉带动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今年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经济高增长区域,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亮点之一。
武汉把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同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结合起来,坚决扛起“一主引领”重大使命,加快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
武汉激光产业是全国标杆,以华工科技为代表,武汉在鄂州等地布局,带动30家配套企业汇聚。一个月前,位于鄂州的华工科技智能制造园(三期)投产,由此,在新兴的智能化激光加工行业,华工科技挺进国内前三。
华工科技智能制造园(三期)是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规划出炉后首个跨域投产项目。按照规划,大走廊以位于光谷的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将串起“武鄂黄黄咸”电子信息、大健康、智能三大世界级产业。
9个城市就是1个城市,“1 8”武汉城市圈同城化不断做实。
交通同网,年初,从鄂州的葛店可以坐武汉地铁11号线到达武汉三镇。武汉地铁集团表示,正积极谋划市域线路建设,与鄂州、孝感等城市深入对接。这意味着,以后将会有更多城市圈市民乘坐地铁到武汉。
民生同保,上周,武汉城市圈9城市51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接入门诊联网结算系统,9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看门诊免备案直接刷医保卡结算。市医保局表示,下一步,武汉城市圈将继续探索异地门诊慢特病结算和城乡居民普通门诊费用异地结算。
“商事+税务”一窗通办 办理时间压缩一半
谋定后动、谋定快动,扛起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支点责任、全省协同发展的“头雁”责任、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牵头责任,武汉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聚焦重点,在“强身壮体”上狠下功夫,着力提升五方面。
在“稳”的前提下奋力求“进”,各区争先进位、加快提升城市能级。
武汉经开区表示,今后5年的目标是:经济总量达到3300亿元,综合实力保持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在中西部国家级经开区中居于首位。这个经济总量目标,相当于5年再造一个车谷。
江夏先后11年位列全省县域经济榜首,近2年进入调整换挡期,2020年排名滑落至第11名。江夏区表示:“全区上下铆足劲,誓将全省县域经济榜首夺回来。”
聚人才、聚技术、聚产业、聚资本,武汉加快提升城市功能。
3月29日,在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上,6个院士引领十大高端产业项目签约。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率团队领衔“面向5G/6G光通信模块用微型半导体热电制冷芯片(TEC)产业化”这一院士引领十大产业发展项目,争取在高性能半导体热电材料和微器件制备技术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
市科学技术局表示,今年将推动50项以上院士专家项目落地转化。
打造“965”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提升产业。
全球最大碳排放交易市场即将面市,落户武汉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将于6月底正式运行,这里将成为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可以以市场、金融和技术“三引擎”驱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再造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加快中法生态示范城和中德、中日等国际产业园等开放平台建设,加快提升开放水平。
在中法生态示范城,光控特斯联(武汉)智慧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计划在5年内打造100个人工智能城市产业园项目。
在中德国际产业园,德国欧颂、莱茵科斯特两家德资企业新入驻。欧颂集团在此建立全球第二总部暨研发中心,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3亿元。
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不断加大力度,加快提升环境。
在光谷,办股权变更以前要跑几个窗口、十几个工作日,现在在一个窗口,半天就一次性办完。
近期,光谷率先将商事登记和涉税窗口重构为“一事联办(企业登记类)”窗口,一站式受理“商事+税务”包含企业开办、变更、注销等在内的相关事项。一表申请、一人办理、同步审批、一窗发放,使企业申请资料缩减了20%,办理时间压缩了50%。
(长江日报记者马振华)
【编辑:贺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