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螺养殖技术与管理,泥螺的主要养殖方法有滩涂养殖等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11-15 04:20:29

盐城泥螺,“反向输出”赢市场!

提起盐城的海鲜,泥螺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得益于独特的黄海湿地自然资源,口感爽脆的泥螺一直以来便是市民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而出自东台弶港的优质黄泥螺更是其中的珍品。经过多年的悉心养护和科学采捕弶港黄泥螺不但荣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更是远销到同样以盛产泥螺著称的浙江宁波并牢牢占据当地市场如此的“反向输出”也成为两地间的美谈

泥螺养殖技术与管理,泥螺的主要养殖方法有滩涂养殖等(1)

东台弶港镇的巴斗村是远近闻名的泥螺起捕专业村,罕见的沙脊群和巴斗岸外的“半日潮”,让这里成为东台沿海泥螺主产区之一 。10月25日,虽然距离夏螺的旺捕期已经过去数月,但巴斗村党总支副*,同时也是售螺大户的高建东却还要应付着一个接一个的求购电话。“刚刚还接到一个浙江客户的电话,询问有没有货了。”高建东笑着对记者说,今年滩涂上优质黄泥螺产量高达50万公斤,按照一桶2800元的价格算,产值就有近3000万元。“其中95%都销往浙江宁波,就这样还供不应求。”宁波是全国最大的黄泥螺生产和流通基地,自古以来,当地人便有着食用黄泥螺的传统,对原料品质颇为挑剔。泥螺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为何弶港黄泥螺在宁波市场独受青睐?“品质优、产量高”,从业35年的高建东给出了答案,而这背后离不开弶港沿海优良生态环境的支撑,作为太平洋西岸一块未被污染的湿地,大自然将一种稀缺的“黄涂泥”馈赠给这片滩涂,为黄泥螺的生长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充足养分,也造就了其“金黄、肉肥、壳薄”的好口碑。然而,时光倒回到40年前,彼时的弶港人却守着这份“富贵”不自知,拿高建东的话来说便是“大部分都被用作养虾的饵料”。这一现状直到一批浙江渔民的到来才有所改变,看着外地人对本地习以为常的海味如此情有独钟,弶港人这才渐渐重视起这背后所蕴藏的价值。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本地人开始试水自营自销,以巴斗村为例,当时100户人家就有50户从事泥螺行业,产量虽然上去了,但无序的竞争却并没有带来丰厚的回报,甚至还一度面临窘境。1986年9月28日,本报曾刊登《东台六万斤泥螺急找销路》一文,记述了当年因泥螺产量猛增,价格被压低却卖不出去的无奈,对此,高建东至今记忆犹新。从业之初,一次在火车上与浙江客商的偶遇,让他了解到宁波当地对于优质黄泥螺的巨大需求,也坚定了他用品质赢得市场的信心和决心。为此,高建东带头承包起海边滩涂,和巴斗村村民一道从源头抓起,在采捕环节就精挑细选个大、饱满的品种,同时还一改过去低效的传统吐沙方式,通过开发大面积吐沙池,不断更新升级增氧机和水循环系统,以保证采上来的黄泥螺颗颗剔透无沙。有质量才有销量。渐渐地,在高建东和一众同行的努力开拓下,弶港黄泥螺的名号在宁波水产市场越叫越响,小小的巴斗村也吸引着外地客商纷至沓来。

泥螺养殖技术与管理,泥螺的主要养殖方法有滩涂养殖等(2)

金岳坤是最早来到巴斗村的宁波水产批发商之一,今年62岁的他与高建东合作已有30年,每年6至8月他都会生活在巴斗村,以便在第一时间将弶港黄泥螺发往上海和宁波。“这里生态好,滩涂面积又大,可以说宁波市场上的高端货基本都来自这里。”金岳坤表示,像他一样活跃在巴斗村的外地客商还有十多个,大家也共同见证了弶港黄泥螺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过去的家家户户一哄而上,到如今的分工明确、环环相扣,当下的弶港,一条集采捕、吐沙、粗加工、运输、餐饮为一体的黄泥螺全产业链已颇具规模,在持续放大品牌效应的同时,也直接带动当地超千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坐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给予了弶港人向海图强的底气和魄力,弶港人也用实际行动回报着大自然的厚爱。近年来,东台积极探索湿地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在弶港沿海专门划设了泥螺养殖保护区域,每年的9月中旬到来年的6月实施科学养护,为黄泥螺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而到了收获期,“取大留小”也成为渔民们在采捕过程中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当地部门的扶持下,基于非遗制作技艺的弶港黄泥螺成品正依托电商直播平台向细分市场进一步延伸,小小泥螺也将朝着更高附加值领域继续迈进。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