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称叫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那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金刚经》的第十三篇《如法受持分》中佛祖就有所交代。这一段的原文是: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原来在说法当时,须菩提就问过佛祖,这本经的名称应该怎么起。佛祖的回答是: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也就是说,这本佛经的名字是佛祖当时已经起好的。
佛祖为什么起了这样一个书名呢?如果我们把书名分解开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金刚,二般若,三波罗蜜。
那么,什么是金刚,什么是般若,什么又是波罗蜜呢?
我们先从金刚开始说。
金刚是什么?佛祖为什么用金刚为这部佛经命名呢?我们先来看道川禅师和六祖慧能的解释。说起六祖慧能,大家都不会太陌生。有一种流传下来的《金刚经》注本,叫作《金刚经口诀》,传说为六祖慧能所作。
而道川禅师是宋代的高僧,出家前据说叫狄三,因为把“三”竖起来就是“川”字,因此就以川字为法号。后人尊称其为川老。川老的特点是喜欢写偈颂,所谓偈诵,也就是当时蕴含佛法的自由体诗,因为川老的偈颂朗朗上口,所以,流传很广。成书于明朝的《金刚经集注》几乎每一篇当中,都有川老的偈诗。因为他的诗通俗活泼,饶有兴味,所以,我们这个系列课也会常常把他的偈诗当作一味作料,供大家品味。
川老对金刚的解释是:
摩诃大法王,无短亦无长。本来无皂白,随处现青黄。
华发看朝艳,林凋逐晚霜。疾雷何太急,迅电亦非光。
九圣犹难测,龙天岂度量。古今人不识,权立号金刚。
接下来说:金刚,喻也。般若,法也,金中精刚,至坚至利,能碎万物。此经能断众生疑执,取以为喻。
意思是:金刚是个比喻。比喻的是般若大法。为什么用金刚比喻般若大法呢?因为所谓金刚,即金中之精刚,其特点是至坚至利,也就是坚固无比,锋利无比。所以能碎万物,遇到什么,就能打碎什么。那么《金刚经》中的金刚是做什么用的呢?川老说,是用它来断众生疑执。也就是说,是用它来打碎众生的迷惑和执着。
因为这个缘故,玄奘在译《金刚经》的时候,前面加了“能断”两个字,把经名翻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强调了金刚的性能就是能断。而能断的对象就是迷惑和执着,而迷惑和执着给我们众生带来的产物就是烦恼,因此,金刚要断的是烦恼根。
我们再来看六祖的解读,六祖说:以金刚世界之宝,其性猛利,能坏诸物。……佛性虽坚,烦恼能乱;烦恼虽坚,般若智能破……悟此理者,了然见性。
因为金刚坚利,能坏万物,以此比喻般若大法能破烦恼。
由此可见,金刚的立意,就在于说明此经的功能,这个功能就是破执,破了执,烦恼自然烟消云散。上一讲我们讲《金刚经》的密码是破执,原来这个密码就藏在书名当中。
讲完了金刚,我们再讲般若。《金刚般若波罗蜜》中的“般若”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般若”,就是金刚所比喻的主体,也就是那个能断烦恼的金刚。“般若”这个词是梵语的音译,如果翻译成汉语的话,对应的最近的词汇是“智慧”。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翻译为智慧,而用般若这个词呢?原来,般若所表达的智慧,与汉语的智慧完全不同。汉语的智慧是指人聪明,有头脑。而般若说的是究竟的智慧,也就是终极智慧。用佛教的语言说,就是佛之知见。为了不与汉语中的智慧发生混淆,所以,翻译佛经的时候,采用了音译的方式,而没有直用智慧这个词。
在佛教当中,“般若”是大概念,是门大学问,有许多的分类方法,其中六般若这种说法最为流行。六般若分别为: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观照般若。因为各种分类太复杂,我们也没有必要一一解释清楚,只需要知道般若是终极智慧,是佛知见就足够了。前面我们讲过,佛经中有一大类,这一大类就是般若类,主题是讲般若智慧,而我们学习的这部《金刚经》就是般若类的纲领性经典。
那么,有了这个能断万物的金刚一样的般若,我们能做什么呢?或者说拥有如此大法的目的是什么呢?拥有般若大法的目的就是波罗蜜,或者叫波罗蜜多。
“波罗蜜”,是佛教用语的梵语音译。为什么又是音译,而不是直接用汉语译出来呢?因为实在是没有准确的词汇。其实我们的古人也不是没有做过直译的尝试,比如翻译为“度”。按说,这是比较准确的一种翻译。但是这个“度”,不是普通的度,而是从此岸到彼岸的度,也就是一种跨越,从一种境界到另外一种境界的跨越,是脱胎换骨式的跨越。
我们分别简单分析了金刚、般若和波罗蜜这三个词,那么,把金刚般若波罗蜜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权且可以把它解读为:用金刚一样的般若智慧破除执着与烦恼,成就佛之知见,从而到达彼岸。当然,这是字面的意思,如果字面的意思可以表达出其内在的境界,那么,就不需要这么费劲地用梵语的音译来做书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