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许衡记载在《说郛》中:“春秋二节必祭祀,其祭去芜垢之土.”
其中“春秋二节”可知是指清明节和寒衣节.
而后期才出现了清明上坟这个说法.
在此之前墓中是没有什么东西的.
但是自从大约是中国战国时期,“陪葬制度”兴起之后,陵寝中才开始放置死者的随身物品.
为了扬名赛葬品逐渐成为了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但是这样的做法容易导致盗墓现象的产生,先后出现了“严刑峻罚”与“劝善令恶”两种措施来维护陪葬品.
所以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不会将陪葬品与冥币等虚物一起焚烧使用.
因此此时的烧纸钱并不是最早流行的祭拜方式.
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商贸往来的繁荣,人们生活富裕了起来,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士子们聚到一起也互相学习.
也让焚烧纸钱这一民间流传的祭拜方式渐渐地发展成熟起来.
最终人们更愿意将冥币与陪葬品一起焚烧使用.
并且冥币中的面值也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人们逐渐将冥币中的价值增加的同时也形成了专门制作冥币的行业.
到了明清时期,因为这个行业极其暴利,不仅五倍利润还遍布大街小巷。
这便使得焚烧纸钱给亡者已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并且这种风气持续至今。
二、十月一。
其实寒衣节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正式设立了.
不过最早时并不是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
而是在秋分之后首个戊辰日十月十七日这一天.
但是现如今已经错开十月初一这一天了.
不过唐朝时期有许多关于寒衣节的记载,
比如说元和年间的《隐居通鉴》记载到:“唐德宗元和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其中“二十五日”可指阴历二十五日或者阳历二十五日,
而25日在阳历中正好对应的是十月一日这一天,
所以可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确实就是十月一日这一天了.
所以《裂帛文》里面描述:“唐德宗一元和九年.”
四月份的时候,
大明寺住持圆景方丈率寺中僧众四百余人,
前往城外一个叫做龙池山地方烧纸钱,
还对着东南方向磕头叩拜了数千拜,
同时还要*三头母猪以作祭品,
后人在四月初四以前均不可做此事,
要等到四月初五以后才行.”
其中“数千拜”可以看出祭拜次数之多,
流行程度之广泛。
由此可见唐朝时期并非只有中秋期间才能扫墓,去龙池山扫墓的人还要等到特定时间才能行礼。
所以说在唐代这种礼仪还是比较宽松的,只要不逢四月初四都可以前往扫墓行礼。
我们后来于万历之前对十月一这一天当时还没有名。
直到明万历四十三年,官员请求说:“如今每当十月一这一天,哀哀哭声从天色未黑起来便开始传来,直到晚上深夜,才慢慢散去,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不过我猜测应该是因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开始卖掉家中所有肉类祭祀已故亲人造成吧!”
天子听后,觉得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下令将十月一这一天作为祭奠祖先的大日子,以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
随着这个禁忌传开,大家都有所顾忌,于是晚上哭声慢慢散去。
三、八大忌。
在这八大忌中大部分都涉及到阴阳,而由于阴阳早晚不同,所以许多祭拜活动只能在白昼之间进行。
首先是“忌翻新坟”。
对于祖先地基不能随便翻动之事是众所周知了,当翻动地基时都要看一下葬身者星盘。
第二个忌讳“忌肖煞”、“忌交狗”、“忌海水河水”等等则是因为狗为阴,不能带到阳间,狗也会让亡者难安宁。
而海水则会冲走火症,而河水则会影响亡者地基等。
最后一个“忌参怪”,就是参拜的时候不能让旁人听见,要显得非常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