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一句老话说,“建房搭屋管家运,建坟立碑兴子孙”。这句话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民间对立碑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老人去世后,什么时候立碑合适呢?
我国幅员辽阔,地方不同,丧葬习俗也不太一样。关于老人去世后,什么时候立碑比较合适,通常来说有一定的地域性,在某一地域范围内,有当地的传统规矩,超出这一地域范围,习俗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家乡有一个地域面积比较广的村,其中有两个村民小组是单独的自然村,其丧葬习俗,与其他十二个村民小组就有很大差异。对于全国来说,丧葬习俗的差异就更大了。
很多人都熟悉一句俗语,“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实际上,这种范围还是比较广的了,是大概的说法,民间还有“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隔湾不同俗”、“隔水不同俗”、“隔山不同俗”之说。说明在同一个乡或同一个村的范围内,丧葬习俗也存在差异。
下面列举一些地方在老人去世之后,立碑时间选择上,存在一些常见的地方习俗。
一、不能立碑的墓地
有一些地方把山的形状、地形与人、动物等形状相对比,然后用形状相似度较高的动物和人等命名,比如,龙形山、虎形山、燕子山、鹅形山、狗形山、人形山等。
人们把这些形状的山和地形,视为有生命的物体,民间信仰万物皆有灵,不能受让这些物体到伤害。
比如,如果把坟墓葬在动物形状的口中,立碑就是往动物嘴里塞了一块石头,动物的嘴就不能张合。如果葬在动物的下巴,也同样如此。
如果把坟墓葬在动物的眼睛、脑门上,立碑后,就伤害了动物的眼睛和头脑,让动物失去了活力和生命。
诸如此类的说法,虽然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是,这是民间存在的一种俗信,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地方很少有人立碑,甚至连坟墓的硬化也不可以,多为土坟堆。
二、立“热碑”
所谓立“热碑”,即趁热立碑,也就是在下葬的时候立碑。在农村,立“热碑”的情况,通常是按照老人生前的遗愿立碑。
过去,一些老人在生前自己就准备好了墓碑,碑上的内容大部分雕刻好了,只有老人去世的日期和立碑的日期空在那里,老人去世后由后人再刻上去。
现在就要方便多了,一般商家都有现成的成品石碑,字体用电子排版,然后用机械雕刻,一块石碑的雕刻,不到半天就可以完工。但有一些老人,在去世前还是做了一些准备,有的还给商家预付了定金,去世后家人就可取碑。
在时间上,不管是“热葬”,还是“冷葬”,完全来得及。立“热碑”的优点是,安葬和立碑一次性完成,以后就不用单独为立碑操心。
这也是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生前为什么自己做准备的原因,就是担心去世安葬后,因受多方面的民俗因素限制,儿女不及时立碑,以后就无法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