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右侧的改版里,我把单从横排改成了竖排,从原本省空间的方案改成了不省空间的方案,和上一个案例截然不同。
为什么?看看下面的细节先。
如果真当自己是用户,看一遍自己做的设计,给自己定个操作的目的,并尝试在这些内容做选择,那么你选择到这种模块,就必然开始混乱起来。
上下的内容离得太近了,比左右同行同级元素还近,这样会极大损害信息识别的效率和操作顺畅度。尤其当我核对前面单选项是否选对的情况,阅读起来更是痛苦。
而我们把内容进行上下排序,将亲密性表现得更合理,那么操作的舒适度就会显著的上升。至于多出来的高度,作为用户你沉浸在表单输入过程中,为什么会关注多出来的那点高度?
好吧!如果一定要用理论方法来分析,那可以堆砌一堆的理论解释:
- 亲密/对齐性:上下排序的亲密性可以完美符合左对齐视觉引导,以及不同模块跨度的划分
- 菲兹定律:左对齐的选框位置距离极短,除了滚动外鼠标就负责上下移动,而不用全屏幕流浪
- 心流理论:用户视线不要轻易被打乱,就容易沉浸到完成当前目标,而不是关注怎么设计美观
- ……
理论可以拿来在 PPT 里强化自己方案的说服力,但前提是别自己绕进去,纯粹通过理论的堆积来认为自己设计的是合理的。
再看看下面这种表单页的案例,多列设计来让画布被填满的设计,思考下到底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还是为 “用户” 设计?
第三点,就是有效的整理需要的设计模块的字段信息。从产品层面去理解该模块的诉求,信息层级,状态类型。
有很多复杂的组件,如果我们直接动手画,是行不通的。主要问题源自需求层面的复杂性,不仅字段非常多,而且它们是有层级关系,集联性质。
比如再看下图的学员案例,一个在公司平台上传公共文件时,进行素材权限编辑和信息管理的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