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彩的起源发展
提到瓷器工艺中的五彩,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和清代康熙时期的五彩是最兴盛、最典型的两个时期(这里的“五彩”不限于“五”,意指多彩)。这两个时期的五彩瓷相比,嘉靖万历时期器型偏大、工艺较粗、体量厚重、色彩浓艳,康熙五彩的器型更轻巧、做工更精致;工艺上,嘉靖万历五彩中的蓝色是釉下青花,康熙时期五彩中的蓝色已经有釉上蓝色,并且,康熙五彩的色彩构成更丰富,除了釉上蓝色还有红绿黄蓝紫黑金等更多彩料的运用。下图可以一目了然:
二、五彩与斗彩的区分
特别要说明的是,“成化斗彩”这个说法是雍正时期才有的,在成化时期文献中叫“成化五彩”(参见之前发过的《瓷器工艺6:多导图说明白 “斗彩”》一文)。下图顺便说明一下“五彩与斗彩的区别与演绎”。
三、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五彩、珐琅彩、粉彩产生的先后迭代顺序
1、釉上五彩是从明代宣德时期开始的。
2、五彩逐渐发展到清代康熙时期,宫廷开始引进了国外彩料,创烧了珐琅彩。珐琅彩是在景德镇制坯并高温烧成白瓷器——清宫造办处彩绘、低温烧成。但康熙官窑的主流是颜色釉(高温单色釉瓷器),民窑五彩瓷器发展的比较兴盛,很具有代表性;康熙末期,在珐琅彩的制作基础上又出现了粉彩的烧制工艺,当时的粉彩分为:白地粉彩瓷器;绿、黄、紫三彩加上胭脂红彩的运用。
到雍正时期,五彩已不是主流,风格主要是仿成化;同时珐琅彩的制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粉彩仍是雍正朝的主流。
乾隆时期,集成雍正朝基础上,珐琅彩、粉彩瓷都有极精致的出品,粉彩依旧是主流,工艺上更高精、更丰富,在粉彩基础上增加了压印、剔划、绘画(釉上彩、釉下彩)、开光、色釉、镂空、堆塑、描金集于一件器物上;粉彩瓷的用途上也涉及更多领域,比如宗教(菩萨像、五供、贲巴壶、戒牌)、文房用具(笔洗、笔杆、印盒、笔筒)用器比较多。
乾隆中后期对景泰蓝的兴趣替代了对珐琅彩的热爱。
乾隆之后的清朝各代,造办处的珐琅彩已不再重现,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移至景德镇。
四、珐琅彩与粉彩
前面说过了五彩、珐琅彩、粉彩产生的时间顺序,现在要说的是 “粉彩是珐琅彩基础上产生的”,而不是五彩基础上延续出来的。
珐琅彩料中含有砷,传统五彩不含砷,粉彩含砷;
珐琅彩中黄彩用锑[tī] 为呈色剂,传统五彩的黄色是铁呈色剂,粉彩的黄色是锑;
珐琅彩中的胭脂红是用油调和的金红而成,传统五彩的红色是铁红,粉彩则也是金红;
珐琅彩中含有大量的硼,而五彩和粉彩都不含有硼;
粉彩也沿用了五彩中的矾红等彩料。
由此可以看到,1、粉彩产生是在珐琅彩之后;2、粉彩是珐琅彩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五彩和珐琅彩的“混血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