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重大活动庆典中都有放飞气球的流程,不仅烘托的喜庆的气氛,还有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无数的气球在天空中飘荡,也是一种别样的美景。
这时有很多小朋友就会问气球会不会飞到太空中去?其实这个问题我小的时候也问过,只是当时没有得到答案,实际上气球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空气越来越稀薄,气压也是急转直下,气球内的气体为了平衡气球内外的气压,开始慢慢膨胀,有的气球会直接爆掉,有的气球则会慢慢瘪掉,是不会飞到太空的。
气球要想顺利地飞起来,内部的气体就必须满足比空气密度低这一条件,空气主要由78.1%的氮气,20.9%的氧气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可见气球要想升起来,内部气体密度必须要比氮气和氧气小,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朋友会发现,给我们的选择并不多,只有氢气和氦气满足这一条件。
最早的热气球在1783年启动升空,利用的也是气体密度原理,只不过利用了热空气比冷空气密度小这一更直接的原理,那个年代对氢气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是实验室里的珍贵气体,哪能直接用来吹气球。
现阶段氢气的制备就简单的多了,工业上制取氢气优先选择从天然气或水煤气制氢气,当然电解水也可以产生氢气,只是在工业上这种方法过于耗能。有了工业上低成本制氢,氢气在吹气球这件事上就成为了首选,不过氢气非常的活泼,氢气爆炸极限范围是4.0%-75.6%,历史上不乏因为氢气爆炸导致的重大事故,所以为了安全期间,有一段时期节日庆典上会选择用氦气球来代替有安全隐患的氢气球。
于是有了1986年克利兰夫氦气球灾难。
氦气作为惰性气体,本性性质非常稳定,即便是大量的氦气球堆在一起都不会产生任何的安全事故,然而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一个节日庆典上放个几千个氦气球当然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1986年美国克利兰夫的慈善组织一下子就“玩大”了。
当时这个慈善组织发起了一项为贫困家庭和儿童捐款的气球节,举办方以每个气球1美元的价格卖给捐款者,筹得的善款也会发放给需要的家庭,然后将卖出去的气球在特定的地点统一释放,而举办方还可以加上了“创造新的单次施放气球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