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优势在于火力、机动、防护三者统一
1917年,装备360°旋转炮塔的法国FT-17问世,一举奠定后世坦克的基本布局。不过该型坦克代表的一战改良坦克,目的是解决初代坦克时速低,行程短,机动性差的致命缺点,受制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FT-17只是辆7吨级的轻型坦克;火力、机动、防护只能说做到了整合,远没有达到够用的程度。
▲雷诺FT-17奠定现代坦克的基本布局
二战中坦克的众多分类,从技术上可以看作是在FT-17基础上,不断加强三大性能的产物。只不过,事物发展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坦克不可能从雷诺一下直接跳到99A。毕竟,早期坦克在动力等技术条件限制下,三大性能难以同时兼顾。
▲坦克发展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提高机动性,就很难拥有较好的防护;防护较好的坦克,速度又跟不上。要是强行将更大的发动机和更厚的装甲同时堆积在一辆坦克上,不仅重量飙升,价格和成本水涨船;更要命的是会造成可靠性下降,失去实战价值。正是这一矛盾催生出坦克的第一次分类。
▲法兰西重锤B1重型坦克
英法结合一战经验把坦克当做步兵的附属,根据传统的“步兵”,“骑兵”概念,在坦克设计上贯彻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步兵坦克突出装甲防护,伴随步兵的定位阉割了机动性能;巡洋坦克则将机动性放在首位,完成机动作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