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敲门砖”,鲁迅在《准风月谈·吃教》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清朝人称八股为‘敲门砖’,因为得到功名,就如打开了门,砖即无用。”鲁迅对“敲门砖”的这个解释是十分恰当的。那么,“砖”怎么就和功名扯上了关系呢?
古代科考,要考八股文,这八股文形式呆板,不要求内容,根本考查不出考生的能力。为了能够金榜题名,应试的人考前会把八股文的套路死记硬背下来。如果没考中,就说“撞太岁”,如果考中了就把八股文的那一套程式称为“敲门砖”,即进了门可以完全扔掉的砖头。现在,我们把学历、文凭等都比作“敲门砖”。
比如朱庆馀写的《近试上张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就是考试之后想探听一下自己考得怎么样?上级可还满意,有可能录取吗?就用一首诗来探听上级的口气。古人通过考试改变人生,现在我们同样把学历当做“敲门砖”所以“敲门砖”从古沿用至今,古人还可以通过隐居来达到“敲门砖”的效果。例如诸葛亮隐居隆中,李白隐居终南山等,都是为了抬高身价,等待明主,其实把隐居当做“敲门砖”的早在姜尚时期就运用过了,姜尚垂钓碧溪就是在抬高自己的身价,等待周文王的访问贤才。